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探究团队式班级管理

探究团队式班级管理

作 者:沈 彬 (广东省惠东县吉隆中学 516300)

摘   要:团队合作能力已经是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才的重要部分,本文我借鉴本人多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团队式教学的具体方案,来探究组建团队式班级建设,引入团队式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
关键词:团队式;班级;管理

当今社会合作与竞争并存,每个人除具备过硬的技能,还必须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学会与别人分工合作,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既能分工又能合作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重要目标,也是权衡我们教育教学工作标准之一。基于培养学生团队协助精神的重要性,特别借我校近年大力开展学生自主、合作、互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契机,我借鉴本人多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团队式教学的具体方案,来探究组建团队式班级建设,引入团队式管理,并将其形成班级特色。
—、团队班级,制度先行
现在我面对着00后初中生,他们过分强调个性和自我,人际交往能力差,合作精神不足,因而加强班级团队建设,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7年我担任七(4)班班主任,开始进行团队(小组式)式班级实验。首先从学生的座位进行改变,由原来以一路纵队为一小组,改为前后两排桌6人制学习团队。同时宣布我的管班原则:不看个人,只看团队(学习小组)。如图(见附表1):评比上,通过先评学习小组再评个人,由以前个人为主转变为团队“绩效”为主。这样加强了学生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体现合作作用。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任务走到一起,制定团队行动制度,分管共同的任务。班级由原来的个人竞争改为学习小组团队式竞争,原来迟到现象、学习气氛沉闷等老问题迎刃而解。班级在卫生、纪律、课堂表现等在学校在各项评比中屡次获奖。更重要的事是学生对学习认识有了大改变:在学习态度上,从已往被动的“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在学习的形式从个别学习为主转变为团队合合作、互督、互助学习为主;在学习途径上,从单一的课堂学习途径为主转变为课堂和课余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增加学生的知识累积,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本领。
二、团队式管理在教育教学中应用
与传统班级比拟,团队式班级重点是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利用团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互助、互扶能力等,班级管理如何有效地运用团队式主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组建有效的学生团队,首先从原来以男女性别基准的小组,改为前后两排桌6至8人制或围座型、T字型等学习团队型。队形的变革,虽然表面上仍是多人一起去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但小组只是一般的工作群体,与特别强调队员间协作互助的团队有很大差别,因此团队式管理不同于小组管理。团队(学习小组)是由6至8人构成,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行为上遵守配合组织形态。他们为了同一目标走到一起,许诺共同认定的制度,分管责任和义务,为实现目标任务而尽力付出。团队的主要特征是团队成员承诺共同的工作目标和方法,并互相承担责任,互相配合。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判断是否组织了有效的学生团队,主要有以下区别:
由此可知,平常的学生小组的群体感化是中性的,有时候甚至是消极的,而有效的学生团队的作用往往是积极踊跃的;学生小组的责任个性化,而学生团队的责任既多是个性的,也多是共同的;学生群体的技术是随机的或是分歧的,而学生团队的技术是彼此弥补的。要组建有效的学生团队,学生必须经过必然的训练练习,把握团队学习的多重技巧,如聆听、反馈、辩论处理及其他与人相处技能等,才能由一般的小组发展成为团队
第二:教师做好有关的指导工作。
结合本人在应用团队式教育教学的经验,认为团队式管理中师生的互动角色如下图所示:          
师生角色互动图

由师生角色互动示意图可以看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并协助学生组建团队完成指定任务,具体工作主要有:
首先,初期要通过一些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团队互助的重要性。常识内容大致包括四方面:
(1)学生团队的组建常识:班级应组建若干团队(学习小组)。团队(学习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大(6人左右为宜),男女搭配,保证人人都有充裕的时间和精神进行交流,讨论问题也容易达成一致。初建团队时,遴选组织能力较强及文化知识较好的两类学生分别安排到每个团队,其他队员抽签随机排定。如下一每个团队的专业、构造水平相当,以便更好地队内交流合作、队间竞争。各人员在团队中可以发挥各自的优点,优势互补相互合作支持,从而更好的完成团队目标任务。
(2)引导学生一起议定的团队目标:有了共同的目标,人人齐心协力,课堂上互相支持、扶助,课后主动学习。譬如2010年我在九年级组织学生备战中招考试中,有效的应用学生团队能力。首先我们形成团队目标,再确定到每一个人。每个团队每个人都带着目标,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互相监督、互相竞争。这种学习气氛从课堂延伸到课后主动学习,学习有了个人、团队间的竞争氛围形成,促使我校九年级学生在中招考试中创造吉隆中学建校以来最好的成绩。
(3)引导学生一起议定团队制度:定下人人都认可制度,共同遵守,彼此互监督,保证团队(小组学习)出现问题时能很快返回正常运行状态。因此,我们在制定目标和要求时,一定要征求每个队员的意见,取得大数人的赞成后再形成规范要求,同时教育好每个队员具有少数服从多数的大局意识、集体主义观念。
最后,当好各个团队的顾问工作,指导或协调处理好以下几方面:
(1)指导学生组建有效的团队,大力培养团队长的工作能力。
(2)检察各团队具体任务,实施方案及人员安排,跟踪各团队的发展,建立成长档案;
(3)当团队成长中出现的辩论时实时进行指点,使之得到妥善处理。当他们碰到比较大的障碍时给予适当的指示。比方甲与乙都认为自己提出的训练方法更有效,产生认知辩论,争论不已。这时候教师必须参与指导,让该团队各成员学会赏识、剖析自己,然后全体队员投票决定最终结果,保证团队(学习小组)能如期完成团队目标任务。
第三:创建学生综合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评价首先要看团队(学习小组)整体表现,再兼顾个人对团队所作的贡献。终极目标是要使得团队与个人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让每一位成员都感受到与团队共荣辱,激励各成员尽自己所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队员。设立团队成绩与个人成绩评价。团队成绩由团队总目标成绩、团队间相互评价成绩;而个人成绩必须建立在团队成绩之上,由团队成绩占50%,个人成绩占30%,队员互评成绩占10%,团队长评价占10%四部分组成。
三、教学效果及总结
精心打造学生学习团队,整合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立体化教育资源,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特别是现在所带班级九(9)班,通过从八年级开始运用该教学方法的,实现了对学习认识的“ 八个改变”,即 在学习态度上,从已往被动的“要我学”逐步改变为“我要学”;在学习时间上,从阶段性的在校学习改变为贯穿一辈子的毕生学习;在学习重点上,从原来以学为重点改变为以练为重点;在学习方法上,从过去死记硬背主改变为运用至上为主;在学习手段上,从静态为主改变为动态多元为主;在学习的对象上,从单一学习个体变改变为团队(小组学习)为主,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在学习形式上,从课堂学习改变为课堂和课余多重学习;在学习的评价上,从以分数论英雄改变为团队(学习小组)为主。实施团队(小组)学习,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打破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教师、学生、师生们组建各自团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堂内扩大到课堂外,以强化学生多种技能、诱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宗旨,尝试各种学生主动探究、全面参与的体验教学方式,在丰富多彩的专业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增强学生的知识量、锻炼学生的下手能力。展开团队式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实现了对多种教学力量整合。打破由教师-教材-课堂所构成的传统教学链,构建了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等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教与学、学与做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资源在立体化教学中学会以团队(小组学习)的模式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体育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2]《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3]《团队策略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广西社会科学      2004年.
[4]《探究中学体育团队式教学法》.沈彬.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