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以机电学院为例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以机电学院为例

作 者:华 蜜 陈 晶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摘   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高校自身也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完善社会服务职能。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联合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订单班”制、产学研合作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达到高校、企业的互利共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发展,高校已从象牙塔走出,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高校正在不断推进社会服务职能,也即探索、强化社会、企业需要的创新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联合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其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校按照行业通用标准强化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企业通过多种途径与高校建立合作途径,实现人才、技术的需求。
一、校企合作模式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政策引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我国未来10年人才培养的总体安排。 [1]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各地区、各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2]在人才培养新的调整过程中,仅仅依靠高校是不可行,也是不是现实的,企业必须参与其中。
2.“两主体”推动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校、企两主体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缺一不可。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途径为:一是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二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立;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的技能大赛。三者对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较有成效,但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专业实践类的指导教师的缺乏,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培养的短周期性,参赛作品也较难实际地投入市场。校企合作双主体联合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切实地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落到实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也可以弥补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获得技术解决并获得高素质高能力的行业优秀人才,实现企业的利益化。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机电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的途径,始终坚持“双师型”教师的指导,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坚持学生对于多平台、多资源的充分利用原则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1.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主要通过企业的场地、设备、技术等资源让学生尽早步入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理论实践的对接,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企业参与到培养方案制定以及开展不定期讲座授课等,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实践进程修改具体目标设定。
2.“订单班”制
“订单班”制是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实际教学中,也是双导师指导制最好的体现。企业根据行业发展的通用标准有针对性地补充学校专业课程中无法涉及到的内容,完善学生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想法的基础。
3.产学研合作中心
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形成有效产学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企业通过自身的资金、设备等优势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双向学习、双导师交叉指导的实践和创新平台。学生根据学习进程的不同阶段在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实践观摩、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也可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和条件,师生共同从事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实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服务。 [3]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模式切实地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联合培养的广度不够影响了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学生大学的后半段时间,在短时间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中较难培养出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
同时,在目前的联合培养过程中校企两方更加侧重于实际教学培养过程的投入,缺少对于培养过程的系统监控与评估,较为“被动”的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进程。不利于通过评价体系评估反馈人才培养效果,及时调整策略,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的效果最大化。
2.改进措施
1)建立科学、有弹性、阶段性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改进原有教学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有弹性的、阶段性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拓宽校企合作模式的广度,形成全覆盖的、一以贯之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两方进行阶段性培养,全面覆盖。大一提供创新创业启蒙教育,大二通过通过企业拜访、座谈会等第二课堂方式激发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专业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本领和创业意识。大三、大四让学生进驻实习实训基地、“订单班”、产学研合作中心,提高学生实战技能。
2)构建科学、全面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全面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及时评估、反馈人才培养目标进程和效果,从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要重点以校企合作条件达成、合作育人过程以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效果的三个维度出发。[4]做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反馈、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立福,马瑞.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J]. 中国电力教育,2013(19).
[2] 李超颖,杨建民,宋清萍等.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J]. 高教学刊,2017(02).
[3] 程书强,杨建斌.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5(32).
[4] 裴金平,廉超等.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05).
作者简介
华蜜(1990.01-至今),女,汉,湖北省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陈晶(1985.12-至今),女,汉,湖北省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