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因自身身体素质不理想和心理素质不够稳定,或者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原因都会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要想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我们除了要创新教法之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心理壁垒,从而能够对症下药,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体育;心理健康;心理壁垒
心理壁垒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表现出慌乱、困惑、胆怯、逆反等不良情绪。心理壁垒的形成,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现象的学生难于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还会由于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打破学生心理壁垒。
1、学生心理壁垒的表现及成因
1.1 自卑的心理障碍
在体育课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我能力估计的不足,缺乏自信,没有表现力。大部分表现在涉及舞蹈类的运动项目中,例如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等。有的学生害羞或者是身体的协调性不好,跳出来的动作自己都觉得难看,不敢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展现,动作不够舒展大方,只是照猫画虎,缺乏表现力和信心,继而产生自卑心理。
1.2 怕吃苦的心理障碍
现代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家里的事不用自己操心,也不用自己动手。学习会是他们高中三年的头等大事,体育课则会成为他们放松自己的机会。其表现不仅是不想运动,在体育课中,害怕吃苦,不愿意也不想进行体育运动,更有甚者找各种理由不想上体育课。
1.3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心理障碍的顶峰。对体育持逆反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他们会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学练。课堂上顶撞老师成为他们的乐事。在课外,他们会有意破坏与体育有关的环境,有意损坏其他学生的体育活动器材等,对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学校的体育活动氛围都会造成较大影响。
2、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壁垒的对策分析
2.1 创设和谐氛围是消除学生心理壁垒的起点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的紧张和害怕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他们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如:幽默快活的语言、鼓励和指令,学生们的口号或调节练习的速度,以此来活跃课堂的气氛。通过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表述,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惧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气氛,从心理上消除其不良心理。
2.2 因此施教,合理安排运动量是消除学生心理壁垒的有效途径
进入青春期,中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还不完善,常常表现为争强好胜,看问题片面,自我抑制能力不强,情绪易急躁,遇到挫折灰心丧气等特点。从中学生心理发育特点来看,他们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此外学生个体对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压能力还要受到遗传、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要区别对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先增加运动量后增加强度,增加运动量时,运动强度要适当降低,特别是为心理承受力比较弱的学生制定目标时,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实际能力,使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后最终能完成教师设置的目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这才是真正达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的。
2.3 科学运用挫折训练法,培养学生意志力,是消除学生心理壁垒的关键
该方法是指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时候,在学生心理承受范围之内,通过采取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受挫折和失败,从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使学生在心理上逐渐增强抵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并最终帮助学生走出低谷,提高其心理调节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进行体育知识教学和体育活动训练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是一种有效的挫折训练方法。
例如,在进行定点投篮训练的时候,教师需要纠正学生的姿势,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正确进行投篮。经过指点和训练之后,对于仍不能及时改正的学生要进行适当批评,以促使他们提高认识。经历过批评和挫折之后,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坎坷与困难的,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比自己强的对手,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具备抗击挫折和失败的信心和勇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虚心向别人请教,从而弥补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让自己迈上更高的台阶。
2.4 合理运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真正帮助学生打破心理壁垒
著名学者麦亦尼和斯拉夫认为,游戏和竞技运动具有如下心理健康价值:能产生安全感自发感;能提高独立性;能消除紧张;能提高价值观;有助于形成友谊。因此,我们要合理运用游戏,例如“迎面接力跑”,如果男女生人数相等则女生热情不高,但如果女生人数减少若干名或男生跑的距离适当拉远,就能有效的增强男女生竞争意识,激发热情。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人际交往,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能力,增强了超越自我,战胜对手的信心,同时这也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帮助学生融入体育活动,打破心理壁垒。
小结
总言之,学生心理障碍并非先天性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体育教师也必须要肩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以真正做到以身体运动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凤云.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J].运动,2014(2).
[2]肖成龙.浅谈利用体育课功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J].青春岁月, 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