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家庭教育并非是溺爱教育

家庭教育并非是溺爱教育

作 者:王光顺 (泰安市岱岳实验中学,山东 271000)

前几年网上疯传了这样一段视频:
因为当快递员的父亲没给自己买iphone7,16岁的儿子让父亲在门外罚站,甚至破口大骂让他跪在自己面前认错。
“你瞅瞅你那个**样,要多窝囊有多窝囊!”
“不买耐克阿迪就算了,给我买个李宁也行啊,还是从早市上买的,你还有脸问我为什么不穿?”
“你给我记着,今年没有iphone7,我就没你这个爹!”“我要是回家看不见iphone7,你给我当儿子听见没?”
就因为父亲没给自己买名牌,儿子打骂父亲甚至让他下跪认错。
面对这样丧尽天良的不孝行为,在愤怒的同时,更多人在感慨古话:“养不教,父之过”。
视频里有一个细节,儿子凶狠地辱骂父亲“知道错了没”,谁曾想父亲竟嗫嗫嚅嚅着回答:“我错了儿子”。
种下16年的根,收获16年的果。
看看曾经“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的宝贝疙瘩,一味的付出与纵容,最终惯出的就是这样想从你身上榨干最后一滴血的人渣败类。
而逼迫父母给自己买高价奢侈品的穷二代还不是个例。
马来西亚曾有一名14岁的女孩拉着妈妈逛商场坚持要买苹果手机。
她固执地声称:“朋友同学都有我没有,你今天必须给我买一个,要不然我怎么在她们面前有面子?”
身体残疾的妈妈无力承担,只能跪在孩子面前请求孩子打消念头,一旁的女儿高傲地指责着瑟瑟发抖的她大肆责骂。在这些穷凶极恶的白眼狼眼里,父母的付出就是对他们天生的亏欠,所以不论自己提出多过分的要求,他们都理应承担。
曾经在身边听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家三口,父母都是普通的小生意人,他们起早贪黑经营着一家早餐店却盈利微薄。有时一月下来,夫妻俩从早忙到晚却根本攒不下什么钱,甚至吃饭都不舍得点荤菜,更别提添衣逛街犒劳彼此。可就是这样一双对自己百般吝啬的父母,面对读大学的女儿回家张口索要最新款的苹果手机时,却硬生生从口袋里掏出辛苦积攒了半年的血汗钱满足了她的要求。“一部8000起步的iphone7,几乎瞬间就榨干了这对穷困夫妻的血……”
在国内,“寒门富二代”的数量正在以疯狂的速度赶超真正的富二代。
这些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便父母收入并不高,却清一色在生活上有着奢侈标配:手机得是最新款的苹果,鞋子要买最潮流的阿迪耐克,化妆品要用顶级的神仙水……众多家庭条件并不优越的孩子却过着顶级享乐的生活,代价是拿命抵钱的父母几乎倾尽所有,只为了娇惯孩子的虚荣心。
家长们是真的怕苦了孩子,却也是千真万确亲手害了他们。“寒门难出贵子”,在这个时代不是妄言,竟变成了真理。
有人说,原生家庭决定着一个孩子的性格,在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着成长背景带来的影响,而且一辈子不会改变。所以穷人家的孩子,生下来就比别人提前输了一半。也正是因此,一辈子穷怕了的父母越是经济上贫瘠,就越是担心自己孩子被比下去,越觉得自己对他们有所亏欠。宠溺、娇惯,都成为了最合理的解释,他们惧怕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满足他们的要求。可这些愚爱的父母不知道的是: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论,究竟会养出一头怎样不懂感恩的白眼狼。有的父母溺爱孩子养出了没心肝的恶魔,而有的父母活活就把自己的骨血变成了废物。
曾经有一则23岁小伙由于父母双亲逝世无人照顾自己,活活饿死在家中的新闻震惊了世人。
23岁,多么风华正茂的年纪。神志清醒、四肢健全,只因为从小被父母娇惯长大的,别人把饭送给他,他还希望再能喂到自己嘴里。村民们说:他不是饿死的,他是懒死的。
他究竟能懒到什么地步?
吃一顿饱饭可以两天不动;上厕所为了方便就地解决顺手用土埋了;衣服穿到最脏再换一件,不管是否已经变臭发霉;为了取暖烧光家里所有的东西,甚至是自己的床,宁肯饿死冻死都不愿意多动一根手指头……
想来如果他的父母地下有知,也会为当初自己的“残废式教育”感到后悔吧。
在家长纵容溺爱的环境下,你敢相信,最终会养出一个对亲生父母动了杀机的孩子吗?
一个被父母含辛茹苦培育了二十几年的大学生,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赚钱,突发奇想毒死父母获得高额保险赔偿。儿子买来亚硝酸盐,为父母准备了一场鸿门宴。他亲手把掺了毒药的牛肉夹到父母碗中,却没想到父母因为太爱自己,舍不得吃一口。一般人到这时,该是良心发现了吧?可丧心病狂的他却是另生一计,恼羞成怒地兑了两杯加入亚硝酸盐的水亲手毒死了父母。他冷眼看着他们痛苦挣扎,没有报警、也没有采取任何救助措施,反而打开煤气伪造出了一副煤气中毒意外死亡的假象。其间冷血无情道德沦丧,堪称令人发指!要知道在有些人眼里,父母存在的意义不过是一笔巨额赔偿金。如果哪天你没有利用价值了,即使你是生他养他的恩人,他也大可以毫不犹豫就把你抛弃。
父母越是对孩子极尽宠爱,孩子就越容易产生脆弱的心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生长的灵魂根本不具备抗压的能力,一旦独立面对生活,世事的风雨打磨会将他们推入深渊:轻者心理扭曲,重者走向犯罪。
一味选择“富养”,就是在为孩子与家庭自取灭亡。其实,现在根本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而是穷家富养造就了太多败家子。在家庭教育中,精神上的富养,实然要比物质上的富养强百倍千倍。许多寒门父母富养的是孩子的物质:他们倾尽一生为孩子提供能够给予的最好条件,却不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使是万贯家财,如若不知进取地一味索取也会坐吃山空,反而子女会被溺爱与娇惯培养成好吃懒做的废人。社会是一个残酷的竞技场,如果不努力,不论是谁都会被淘汰。而大多数普通的家庭,即便是穷养,也应该教会孩子自食其力。就算贫穷,也请别把经济的缺失全部归为自己的责任,过分的溺爱与分担,最终只会塑造出一事无成的胆小鬼。
愿为人父母者,无论贫穷困苦,都能教出精神与物质越来越富有的孩子。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J]. 陈苏珍,潘玉腾.  学术交流. 2018(02).
[2]德育视角下家庭教育的几点尝试[J]. 王燕玲.  大众文艺. 2017(22).
[3]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优越性[J]. 李翠英.  学周刊.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