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诗歌体裁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对其思想情感的把握是诗歌教学的灵魂之所在。作为来自颍淮地区的老师,本文将从涉及本地区诗歌内容出发,从诗歌的背景、意象及语言和思维方面论述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以期给予诗歌教学以一点启发。
关键词:诗歌情感;颍淮文化;意象;思维与语言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经》的作者关于做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它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诗歌来传递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抱负等等。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对于诗歌情感的处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而对于诗歌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论述不多。不仅如此,在教学之中,教师也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几首诗歌,而对于课外的诗歌则很少涉及,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在诗歌阅读鉴赏方面的发展。作为颍淮地区的老师,把此地的诗歌内容和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增强本地同学对于本地文化的一种文化认同感将非常重要。因此,在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时适时的引入与本地历史和地理文化内涵相关的诗歌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掌握传统的把握诗歌情感的方式及其抒情的手法
“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首诗歌都是用来传递诗歌情感的。诗歌情感的抒发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在情感表达上都具有一定的含蓄性。有人对诗歌的评价为:“读不懂的诗歌就是好的诗歌。”这实际上是对诗歌的一种严重误解,一种错误的判断。含蓄与直白均是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只不过是形式上有所差异而已。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与生命,诗人的喜怒哀乐及其思想感情都浸透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因此,要想深入地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就必须要对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刻体会。例如,欧公来颍州后,所作诗歌《初至颍州西湖,种瑞莲、黄杨,寄淮南转运吕度支、发云许主客》诗:
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荫乍合时。
柳絮已将春远去,海棠应恨我来迟。
啼禽似与游人语,明月闲撑野艇随。
没到最佳堪乐处,却思君共把芳卮。
通过作者对所见到的西湖水平如镜,轻荫笼罩之景,抒发遗憾未能赏析西湖春天的美景的心情,西湖的明月仿佛都具有了人的情趣被刻画的惟妙惟肖,令人不禁心驰神往。王国维曰:“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对颍州景物之喜欢可以说是溢于言表。但即便如此,有了良辰美景,却也仍然有:“四美具,二难并”之憾,也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之痛,前面的描写为下文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谓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佳作。
二、把握诗歌包含的意象,进而体会诗歌本身的情感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常常借助一些自然景物来传情达意,诗人通过将自身的情感与外界的物象结合在一起,不仅赋予了物象特定的意义,同时也使其成为诗人传达个人思想情感的载体,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例如,陈师道的《湖上》一诗:
湖上难为别,梅梢已著春。
林喧乌啄啄,风过水粼粼。
缘有三年尽,情无一日亲。
白头厌奔走,何地与为邻。
本首诗歌通过对梅花开放,林间喧闹,风过湖面波光粼粼的优美景物的描写,展现出了作者对于西湖美景的喜欢,景物的美丽正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直接展现,而于本首诗的下面有作者直抒胸臆的表现:“缘有三年尽,情无一日亲”,展示了作者虽然和西湖有缘但仍然不得不分开的无奈之情。再如下面一首欧阳修《采桑子》:
一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通过选择“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处处相随的“隐隐笙歌”,展现出了作者对于西湖美景的喜欢。而西湖“琉璃滑”,涟漪微动之时惊起的“沙禽”更是展现出了作者对于西湖之景充满了无限的情趣的生动描述,对于西湖美景的喜欢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意象之中。
三、通过诗歌语言与思维体会诗歌展现的情感
诗贵含蓄而恶浅露。中国历代诗人都把含蓄美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就如清人刘大木魁所说:“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论文偶记》)他阐述的这种艺术境界就是含蓄美。具有含蓄美的诗歌,不仅精悍,而且生动、传神,更富有一种艺术魅力。诗歌不像文章那样有大量的文字篇幅来供其抒情达意,其通常较为短小,这就决定了诗人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其思想感情的表达,就必须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简洁,这反过来也造就了诗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故诗人的想像力和联想力通常较强。基于此,要实现对于诗歌的阅读,就必须要使自身的思维与诗人的思维保持一致。因此,教师在开展诗歌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与联想思维,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欣赏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欧阳修之词: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此词通过“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的意象的选择给我们展现了暮春十分的外物形象特点,等到宴会结束,游人离去,作者方觉春天的逝去;由“双燕归来”之景的描写可以想见作者此时的孤独、寂寞之感。再如:欧阳修的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本词通过“画船载酒”、 “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等画面的选择,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繁华、热闹的聚会场景,而“任醉眠”更是表现了作者沉醉于此种景色之中的画面,“行云却在行舟下”描绘了当时西湖之水澄澈无比的特点,“疑是湖中别有天”表现了西湖之景的奇特、令人流连忘返,趣味无穷的特点。正是因为诗歌语言本身的含蓄、蕴藉,具有跳跃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理解之时不能就词论词,而必须借助于我们想像和联想的翅膀,只有这样对诗歌可能才会理解的更加准确和明晰。
俗语曰:“条条大路通罗马”,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见解。当然,只要达到共同的目的即可,张扬地方文化,贴近生活实际,借助于本地的诗歌达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情感可能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王国维《人间词话》北岳文艺出版社.
[3]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4]陈师道《后山先生集》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