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 者:杨胜影

贵州省盘县旧营中学   553519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学生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及时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务之急,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一、转变观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历史教学多停留在“满堂灌” 、“填鸭式”,往往教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头脑空空,这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出现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说法。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科举制的创立》时,可以大胆地把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 “学”,简要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后,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疏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如下作业,1、科举制诞生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2、唐朝完善科举制的三位代表皇帝和贡献分别是什么?3、科举制对隋唐社会有什么影响等,学生完成后,公布自学结果,教师再对自学、合作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串联点拨,最后,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老师质疑,这样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二、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欲望和精神
提高学习兴趣是培养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求知欲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理智感的一种。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的怀疑,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索,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就浓了,学习的主动性就增强了。创设一些问题的意境,能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其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它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求索,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运用教学插图、挂图、录像、幻灯片及其它直观材料,展示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直观形象的材料,能再现历史表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历史教学更形象、生动。特别是在讲科技史时,因教材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如能充分利用图片、幻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更能感受到创造的召唤,如在讲《科学技术的成就》这一章,教师可收集一些录像材料,解释中国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创造性地学习,以期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欲望和精神。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 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三、注重教学中的实践课,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历史课教材的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实践课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学生的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传统的应试教育只强调学生背了多少,记了多少,并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结果培养出大量的“高分低能”型人才。今天的老师必须要认识到教学并不是要教会学生能做多少个题,而是要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新历史课教学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不能再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划,学生背。”的老方法,而要把课本上所讲的知识通过实践课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活动课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没有现存的标准答案,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动脑筋,勤思考,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会会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困,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初中历史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历史老师必须要转变观点,努力探索新的历史课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培养出能够适应知识经济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