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大班幼儿即将迈入小学的大门,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第一次转折,他们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对幼儿来说既陌生又充满诱惑力,为了帮助孩子解除疑惑,满足孩子热切的期望。我们从《我上小学了》主题活动为抓手,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创设相关的环境、有效的家园合作等途径,把幼小衔接更好地融入到孩子的一日活动中。那么我们是如何在主题活动中深入的体现的呢?
一、开展主题活动,提高行为认知
主题教育活动是现阶段幼儿园普遍实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幼儿对事物有一个较为整体、较为全面、较为生活化的认识。这也正体现了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提倡的各 领域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精神。
本主题《我要上小学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从各个领域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力求让孩子从各个角度更深入、更透彻地全面了解小学的生活。
1. 从行为认知入手,做好幼小衔接
在对幼儿行为的管理上,幼儿园和小学在要求上有一定的差异,幼儿园在作息制度、教育任务和要求上都相对的宽松,对于即将入学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良好的习惯是他们将来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那么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教师通过讲述故事《上学不迟到》,让孩子们在轻松谐趣的氛围中感受“不迟到,真好!”结合此次活动,解决本班幼儿的迟到现象,我们从具体问题入手,如在午睡起床后组织孩子进行穿衣比赛,以训练他们的速度;给幼儿一个准时到园的参照时间,每天早上8:30分以前到园都算准时;幼儿每人制作一张“准时卡”,自己记录每天到园的时间;布置“不迟到,真好”的主题墙,根据幼儿准时到园的情况进行评比,谁得的小红花最多为胜。通过此次活动,一大片小懒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勤上学爱上学的好孩子。
通过活动《好担心》去除孩子对上小学感到的茫然焦虑。教师以充满童趣的角色口吻讲述小学与幼儿园的具体差异,引导幼儿去感受角色形象的心态变化,即担心—不担心,从而帮助幼儿建立如何面对这一变化的应对策略——认识“变化”是什么,“不变化”是什么,最终让幼儿以健康愉悦的心理状态进入小学
2.开展实践活动,做好幼小衔接
活动一:大带小《我帮弟弟妹妹整理》
一开始,我们先让孩子们明确此次任务的目的,激发他们作为哥哥姐姐帮助弟弟妹妹的自豪感与责任感,知道该帮助他们做些什么。活动中,孩子们以大小孩的姿态照顾着弟弟妹妹们。热心地帮助他们扣好纽扣,拉上拉链,系裤子,教弟弟妹妹如何整理自己的箩筐和玩具,充分体现了他们作为哥哥姐姐对小班弟弟妹妹的关爱,使大班幼儿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通过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团结友爱、和善交往、做事情要有责任心等优良品质。
活动二:《参观小学》
在进行《参观小学》的实践活动时,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了小学生的升旗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看到了一年级的哥哥姐姐戴着红领巾,行着队礼,唱着国歌;看到了哥哥姐姐是怎样上课的;看到了课间十分钟,哥哥姐姐又做了些什么。
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显得很兴奋,每个人都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天天说:“我看到哥哥姐姐升旗的时候很神气,我真想马上上小学。”昊昊说:“他们戴的校牌和红领巾可真漂亮。”乐乐说:“我想像他们一样上课,小手放桌上,做得笔挺,多棒啊!”……从孩子们羡慕的眼神中看到孩子们对上小学充满了期待,所有的担心和惧怕都一扫而光了。
整个主题活动中,我们运用生动形象的题材和极具趣味性的语言,让幼儿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惯并及时纠正,给幼儿大胆表述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坚持合作精神、规则意识、自我服务等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息、收拾东西等生活习惯和独立思考、阅读等学习习惯,为将来走进小学奠定基础。
二、创设互动环境,感受小学生活
开放自主的生活、游戏和环境,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尤为重要。而主题环境创设能有效激发幼儿思考,使他们对这个主题有浓郁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同时,也能有效的把主题的延伸活动挖掘地更加深入,有助于提高幼儿对生活的熟悉与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应从幼儿爱好和需要出发,支持、启发、吸引幼儿与环境互动。
本主题活动中我们对班级的主题墙及活动区进行环境创设,模拟小学生的一些生活场景。
场景一:在主题墙上创设“问题墙”。
让幼儿通过想象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想了解的有关小学的问题,教师根据孩子的讲述用文字进行记录。慧慧拿着一张画,跑过来说:“老师,我画的是我在小学里上课,可我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所以我的脑袋旁边有个大问号。”接着,小源笑眯眯的走了过来,“老师,图画里的我个子这么小,可我的书包那么大,里面有很多书和学习用品,要是我背不动该怎么办啊?”小翔又急匆匆地跑来了,“老师,我在想一个问题,小学的教室有没有卫生间呀?如果想小便了怎么办呢?”……
我把孩子们的童言趣语一一用文字记录在孩子的图画中,展示在了主题墙上。一有空,孩子们就跑到主题墙前,一个个小脑袋簇拥着,兴奋而又激烈地讨论起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着自己对小学的疑问、担心和向往。活动中,促进了孩子和环境、孩子和孩子、孩子和教师的三维互动。
场景二:在活动区创设“我心中的小学”。
在大班的走廊里,挂着许多囿山小学的照片,孩子们每次走到那里总会停下来看一看,平时同伴之间也会互相交流关于小学的生活。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问孩子们:“你们眼中的小学是怎样的?”“小学和幼儿园一样有警卫叔叔,穿着警察的衣服,很神气。”“小学有很大很大的操场,我们可以在那里玩。”“小学有很多的哥哥姐姐,我姐姐也在读小学。”“小学还有图书馆、有乒乓球桌、有大大的黑板。”……孩子们叽叽喳喳的热闹极了。
讨论过后我让孩子们经过协商分配任务。有的负责画学校的大门,有的负责制作学校的房子和图书馆,有的画操场,有的画小学生,……最后,根据再次商量,根据孩子们的意愿来布置学校的整个布局。因此活动区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小天地,每当家长来接的时候,孩子们总会自豪又得意的向爸爸妈妈介绍“我心中的小学”。
大班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让孩子参与到环境中来,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良好的精神环境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我们要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去观察、聆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需求。让环境布置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幼儿对自己亲自设计、动手、动脑布置的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成就感,激发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发挥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作用, 让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大胆想像、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促进幼儿活泼愉快的生活,积极主动的活动和学习。
场景三:在区角创设“我是小学生”。
大班下学期开始,我们就请孩子们上学背书包,带学习用具和作业本,提前体验当小学生的感受。可是,我发现虽然小朋友体验到了当小学生的乐趣和自豪感,但同时也发现他们整理书包的习惯很差。每次画完图画或看完书,很多孩子都把水彩笔、书本、图画等等一股脑儿塞进去,书包里乱七八糟的,下次用时很难找到用品。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生活区创设了“我是小学生”的区域,在墙上贴了一张课程表,让孩子学习按照课程表上的顺序来整理书本和作业本,并按照要求在文具盒中摆放相应的文具。每次活动完毕,我们都要进行“称职小学生”评比活动。谁能成为最称职的小学生,谁就能得到奖励,比如可以先选择玩游戏、做值日生等。不久之后,我惊喜的发现了孩子们的变化,他们不仅在活动区里能很好地整理书包,平时也能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得井井有条,同时也更加爱惜自己的书本和学习用具了。
在幼儿园创设一些模拟小学的情景,让幼儿能对小学生活及规则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还能让孩子进行自我校对。在主题互动的环境追寻孩子兴趣和经验,能让孩子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有益的知识经验。而环境的创设,应努力为幼儿提供锻炼双手技能、体验成功自信的机会。让幼儿在环境中进行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
三、改变教育观念,实现家园共育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资源是主题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资源。幼小衔接工作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所以我们和家长们达成共识,真正为家长构筑幼小衔接通道,为孩子架设成长的桥梁。通过调查问卷、家长会、座谈会、校讯通、QQ平台等方式对家长进行指导,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家长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当前的发展状况。
1.孩子入学调查问卷:主题活动前,我们先设计调查问卷发放给大班家长,针对幼小衔接中家长迫切了解的问题进行了解与分析。如调查中有的家长希望请小学教师谈一谈幼小衔接中家长应注意的事项及该做的准备;有的家长想了解可否让孩子先认字、写字、做算术等等。
2.发校讯通、给致家长信:经常通过校讯通和致家长信等,让家长明确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适应即将面临的变化。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建议家长陪孩子到小学去看看,熟悉小学的环境及作息时间;在平时和孩子一起整理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而不是一味地包办代替;玩一些动作敏捷的体育游戏,帮助孩子克服动作拖拉的不良习惯;和孩子一起制订时间表,逐步养成做事专注有序的习惯;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
3.专题讲座:在5月份,邀请一年级的优秀教师给大班家长做关于幼小衔接的讲座《孩子入学,你准备好了吗》。让家长从多方面更细致地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以及有哪些注意事项。
4.QQ平台:经常在平台上和家长交流,请家长将心中的困惑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或询问专家、查阅书籍等及时解答疑惑。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的家长工作更加切实到位,家园联系更密切了,家长们的观念得到了更新: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在良好的氛围中,幼儿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学习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所有这些都为幼儿以后的小学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孩子们愿意上学,喜欢上学,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我们在整个学期中都将入学准备教育贯穿始终,和家长、小学一起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我们给孩子一对飞翔的翅膀,在未来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4
2. 《“我要上小学”主题区域活动》.幼儿教育,2008年版
3. 《新时期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案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8.4
3.《幼小衔接课程指导(小朋友的书)》,新时代出版社 2009.1
附《我上小学了》主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