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析大学音乐教育的特征

浅析大学音乐教育的特征

作 者:胡昊晴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音乐具有抑扬顿挫的旋律,交错缓急的节奏,强弱不一的力度,丰满悦耳的和声,可塑造出生动灵活的艺术形象,既可丰富知识,也可提高学生技巧与技能,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那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音乐教育应抓住哪些教育特征,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了如下教学建议,以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一、纯洁性的音乐内容,陶冶学生情操
       在音乐教育中,教学内容是关键。在选择音乐内容时,教师既要注意“尽美”,更需重视“尽善”,以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其中,“美”主要指音乐的完整形式,而“善”则体现了音乐内容之纯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两者相辅相成,以“善”制“美”,即通过纯洁性的音乐内容对音乐完美形式加以规范,达到尽美尽善的目的。对此,大学音乐教师可由如下方面加以考虑,引导学生鉴别音乐内容,倾听健康、纯洁性音乐,以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情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1.理解音乐内涵,学会鉴赏
       在大学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是重要构成部分,深受学生喜爱与欢迎。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更应注意有效教学,提高学生音乐理解与欣赏能力。这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首先,把握音乐基本知识,如音乐史、和声、乐理、读写能力等。其次,领会音乐内涵与价值,把握音乐文化,感悟音乐情感。然而,在实际大学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侧重音乐教材,或偏重音乐知识的训练,却忽略了学生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与音乐情感的培养。实际上,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在听音乐方面,主要包括两种情形:第一、被动听,即无意识、非自觉的听。换而言之,将音乐视为听觉背景而下意识或无意识的被动接受,潜移默化中影响听者的音乐趣味与乐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一方式却有着消极作用。因为在铺天盖地、良莠不齐的流行音乐、商业音乐等影响下,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趣味、敏感的把握,使其南意思界定与区分趣味的高低、音乐作品的好坏,艺术作品的美丑等。第二、主动的、有判断、有鉴别、有选择性的听音乐。这就需要通过长期听好音乐而逐步形成这一能力。因此,在大学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听觉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听乐习惯,学会理解音乐内涵,学会鉴别,有选择性的欣赏与聆听高尚、优秀、纯洁性的音乐,具有对粗俗音乐的鉴别与抵抗能力,从而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2.倾听健康而高雅的音乐
       在大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在选择音乐内容时,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聆听与欣赏健康、高尚之乐的自觉性,同时也需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却具有纯洁的音乐展开有效教学。在大学校园中,流行音乐是学生喜爱的音乐之一,原因在于流行音乐曲调简单轻松,唱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在流行音乐中,也存在一些粗糙的,展现了低级无聊情感、表现出自我发泄、无限狂热与任性等特点,而这些音乐却被没有任何防备学生接受与传唱。大学阶段,学生往有朝气、有活力、有理想的心理特征,并具有逻辑性、独立性与抽象思维,性趋向辩证思维。同时,他们对于知识、自我体现意识、感性等多种需求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而在外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热情洋溢,具有丰富的情感,强烈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需对学生的情绪、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与控制力,全面而健康地发展。因此,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丰富而广阔的高雅音乐,拒绝那些缺乏艺术价值的低俗音乐,以引导学生提高音乐欣赏品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亲切、流畅而准确的教学语言进行叙述,形象而生动地进行示范表演,以准确刻画音乐及其内涵,指导学生认知研读与利用教材,为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参考,使其把握音乐知识,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与创造技巧与技能。
       二、完美性的形式与过程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1.注意音乐的完美性形式
       音乐是由音高、配器、节拍、节奏、音色等因素而构成,这些形式因素根据一定的原则而完美整合,于是形成了形式与风格各异的音乐艺术品。而正是这一完美形式,才让音乐更具美感,深受人们喜爱,使我们乐于受到音乐熏陶。在《美学》中,黑格尔将形式美分成结构质量之美与感性材料之美。对于音乐作品来说,感性材料之美主要指音准方面的恰切之美,节奏方面的秩序之美,音量方面的适度之美,音色方面的质感之美等。而结构质量之美则指和谐之美、规律之美、对称平衡之美、整齐之美等。其中,在音乐形式中,和谐之美是最高审美法则。如音调混合不同音域的低音与高音、短音与长音,可融合成一支和谐的音乐曲调。可见,和谐可以将不同音乐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融合成听众易于接受的风格曲调。随着音乐艺术的不断创新,音乐形式美包含的内容更广,因此,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死板性地规范音乐形式,而需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形式与风格多样的音乐进行教学,如既有现代音乐、流行音乐,也有古典音乐,既有中国器乐音乐、也有西方器乐音乐等,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乐于学习。
       2.注重教育的情感与体验性
       在音乐教育中,涉及了多方面的教育意义,既有音乐理论教、阅历知识教育,也有音乐创造与音乐欣赏(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教育等。然而,不论实施哪方面的音乐教育,教师都把握审美教育中的主动性、体验性、情感性、形象性特点,尤其是对各专业学生而言,若想落实素质教育,有效进行音乐教育,教师则需重视音乐欣赏,以培养学生音乐领悟能力,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学会分析音乐艺术中的乐理问题。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使之与音乐艺术作品产生共鸣,深刻理解艺术内涵,提升自己艺术水平。在音乐表演中,借助音乐作品打动最深的则是欣赏者的内心世界,当欣赏者融入音乐艺术所营造的情境之中时,则会引起情感共鸣,深深陶醉于音乐之中,抒发心中情绪与情感。因而,从这一方面来说,音乐也属于心情艺术,可影响着欣赏者的心情。因此,在大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把握音乐教学过程的情感性以及体验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让学生领悟音乐所含情感,并以自己的情感来传递音乐情感及其所含信息。如欣赏中国古典音乐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喜欢的,所知道的一些古典音乐,并说说与这些音乐作品相关的历史故事,这样可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增强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譬如高山流水,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等。然后让学生静静聆听这些古典音乐,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当教学之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这些音乐故事以音乐剧的形式进行表演,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发挥学生学习潜能,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
       总之,在大学音乐教育中,教师若想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与效率,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水平,教师则需把握大学音乐教育特征,引导学生聆听健康、高尚的音乐,使其学会鉴赏与判断音乐内容;注意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性与体验性,使学生感悟音乐,提升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罗霁月.对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0,(08)
       [2]江华清.谈大学音乐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 ,(03 )
       [3] 刘莉.论大学音乐教育的特征[J].美与时代(下旬).2006,(04)
       作者简介
       胡昊晴(1978.1.)女  汉族  江苏宿迁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本科,讲师,从事音乐教学与钢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