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 者:陈 佳 (海南乐东县乐东中学 572500)

摘   要:语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这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语文教学改革是个宏大的课题,以课外阅读作为一个突破口,加以科学的、适度的指导,或许我们可以离教育的本质更近些。从我们的阅读现状出发,分析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教学改革;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

一、引子 
你听说过“看”的语文课吗?有这样一位语文老师:他在课堂上可能一句话不说,但学生却最爱上他的语文课。在他主导的“高中语文专题学习”中,学生在一个专题上的阅读量甚至有20万字。他就是深圳新安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吴泓。我们不是要颠覆现行的通用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但吴老师的做法,无疑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引发了我们对于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及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二、追本溯源,语文应该学什么
“语文应该学些什么?”这是一个百年追问的问题。尽管不同时期的学者均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但目前的语文课堂仍然找不到出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过实验得出一条结论:提高学生水平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们从许多学者的经验和各种资料当中也可以得到验证:学好语文的要素很多,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
在语文学习中,没有阅读量的积淀是不可行的。学生的阅读从何而来?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教材。然而对于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来说,这些教材的容量是远远不够的,而教材容量的严重不足,导致了学生用于阅读、思考、表达等的时间大为缩短。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就着教材的内容,一篇篇反复讲解,反复演练,一磨再磨,然而,一篇文章的内容毕竟有限,而一堂课的时间也有限,老师讲得再精彩,也不等于学生学得好。
为什么我们学习了那么多年的语文,却不能形成一个知识的系统?原因在于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是一个“输入—接受”式的模式,学生缺乏对问题的动态性思考和持续性探究,他们学到的,只能是短效的、碎片式的、记忆型的知识,然而,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个断裂式的碎片,这就需要一个持续性的追寻和探究,即所谓的“功夫在课外”。只有进行课外阅读,甚至是大容量的课外阅读,和探究性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生成自己的思想,乃至丰富人格体验。由此可见,仅仅依靠教材的学习,是不能够达到语文学习之目的的,语文应该学什么?笔者认为,首先要学习的是基本的技能,即阅读、思考、表达;其次要学会感悟,乃至生成“自己的思想”;最后,要能够丰富自己的人格。
三、孜孜求索,语文应该怎么学
上文提到,语文学习首先要学会的是基本技能,再而上升到感悟,乃至于提升自己的人格,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阅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思考和表达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学生的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钱梦龙先生说,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令人堪忧,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滞后于年级水平。以网络上流行的一份台湾的小学语文试卷为例,实在令人感叹出题者的思考角度之新颖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之深刻。
这份试卷,据说93%的大陆孩子得了零分,此话未必可信,但这份试卷所涉及的内容之广之深,不要说是小学生,连我们的中学生也未必全部做得出来。这些内容,是不可能通过课堂直接获取的,而是需要课外阅读的积累和对所学知识的整合。这又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语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我们的学,已经不能再停留在记忆性的、简单低效的学习上面,而是要通过追寻、思考、整合、表达,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而不是破碎的知识碎片。至于具体如何操作,限于篇幅,本文不做具体敷陈,只是对教育改革提出一点浅陋的看法。
四、返璞归真,为什么而学语文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回归到另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即生长。”这个观点是卢梭最先提出来的,而后杜威进一步做了阐释。“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一切功利性的目的,都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这是西塞罗的名言。我们的情形恰好与此相反,此处已无需赘言。劳凯声教授说:“教育学就是研究人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把对人的关注放到我们研究的中心地位,那么你这研究无论如何不可能是一项好的。”语文教育也是如此。我们要以人的发展需要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小学、初中的培养言语技能训练到高中的感悟、反思、探究,最后形成自己的思想,即完成了一个“阅读—思考—表达”的循环。而这样的阅读,不是浅尝辄止的读,而是深思熟虑的阅读,即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追问、质疑、探究;这样的表达,不是套用高考作文写作套路的写,而是意到笔随的表达,是思想的自然流露。正如苏轼所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五、结语
诚如前文所言,语文教学改革是个宏大的课题,在现行体制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所能做的确实有限,但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剔除那些功利性的目的,或许能够让我们看得更清晰些,也更长远些。以课外阅读作为一个突破口,加以科学的、适度的指导,或许我们可以离教育的本来面目更近些,也更人性些。至于如何组织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这属于方法论的问题,此处暂不做详细论述,读者可查看相关参考文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改的路途漫漫,我们的求索也不停止。
参考文献
[1] 吴泓. 专题百问:教学实施中的行与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