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本身要学的知识确实太多了,弄得学生疲惫不堪,学习兴趣不高。若能通过有效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定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攀爬的支架,让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高效课堂;实践
余文森教授说过:“情境,它就是美味可口的汤。知识要溶入汤当中,学生才容易理解、容易消化、容易吸收,才容易把知识内化为个性化的东西。”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语文本身要学的知识确实太多了,弄得学生疲惫不堪,学习兴趣不高。若能通过有效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定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攀爬的支架,让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本人将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对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从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谈起。
一、创设情境要基于新课的引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的导入恰似一台好戏的序幕,只有吸引观众,才能顺利开演。学生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一片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渴望拥有独特的审美体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形成有效学习的心理场,使他们进入到特有的情境之中,产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每一节课充满活力,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在导入新课时,可出示一张周总理生前的遗像,挂上黑布,接着播放哀乐。同时,教师以低沉浓重的语调向学生简介周总理生平的光辉业绩和他逝世前后的情况。教师富有感情的介绍,将学生带入了无限哀思之中,激起了学生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挚情感,产生了认真学习本课内容的欲望,为上好这一课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还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如上《家》这课时,一开始我就展示出“房子”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想到联想来把学生带进课堂,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有在教授《掌声》一课中,也结合生活中的几幅图片,为孩子们呈现生活场景,让孩子们自己在身边去寻找爱,从而深化了孩子们对关爱这一主题的理解。
三、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体现学科特点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要紧扣教学内容,凸现教学重点,只有这样,在创设情境时就不会出现为创设而创设,搞形式化、假问题的情境。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话“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在理解“慢慢”一词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小矿泉水瓶(并装满一定的水)、若干个玻璃跳珠,让学生开动脑筋亲自动手模仿乌鸦的动作,同时结合课文前面提高过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叼起来”,学生经过动手动脑,并且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慢慢”一词,然后,还要再进行抽象思维理解乌鸦最后能喝到水的原因,解决“瓶子很高,瓶口很小,里边的水又少”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教给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
四、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融入情感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又如在教《凡卡》这课,在进行小结提升感情时我把课文的内容改编成《铁窗泪》中的歌词,并满怀深情地唱了出来,当我泪水盈眶时下面的学生已经个个低头在拭擦掉下来的热泪了。下课了,同学们久久没离开座位还一直沉浸在对凡卡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黑暗社会的痛恨之中。这就是以一些充满深情的话语也能令学生有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切实唤醒了学生的心灵感悟,让孩子们能够与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鸣,与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这恰到好处的情境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效的情境。
结语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交流的舞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进行观察、分析,才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 何丽.《语文高效课堂实践中的思索》[J].《学周刊》(2011年09期).
[2] 徐红艳.《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改革探讨》[J].《现代阅读》(2011年11期).
[3] 王培勤等编.《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4]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