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之一的音乐课,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开展有效互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是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本文将从一些课例实录入手,结合自己的点滴感悟,做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审美;互动;培养;有效
引言
著名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在他撰写的《审美感受性的发展》一文中曾写道:“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美育的主要目的,那便是发展学生的审美感受性。”“提升审美感知力的方式是丰富的。”[1]《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堂教学互动,因为它是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因而有效灵动的课堂也必然有着有效的教学互动。[2]
一、创设情境,导入环节有效互动,审美培养从激趣开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件在“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部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音乐课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培育学生审美素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片段一:在执教《乘雪橇》一课时,教师先由音乐《铃儿响叮当》的律动导入该课,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时教师向同学发出邀请:“圣诞节快到了,让我们一同去乘雪橇吧!”同学们跃跃欲试。当师生静心聆听主题旋律后,教师设问:“音乐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在听赏中发挥想象,其中一名学生说:“我仿佛看到许多小动物在雪地里做游戏!”另一名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了很多人乘坐着雪橇在雪地里快速滑行!”……
自然贴切的情境创设,乘雪橇滑雪快乐的画面感瞬间在听课师生的脑中浮现,这种听音乐说感受的方式,很好地唤起学生潜意识中音乐给他们的第一感性形象,而这种来源于美术学科的画面美与说出感受的语言美,将会通过音乐学科的旋律美表现出来。
二、紧抓音乐本体,教学主体环节有效互动,审美培养渗透其中
音乐本体即音乐本身,既可以泛指音乐作品,也可以指构成音乐作品、形成某种音乐风格或表现特点的内在规律,还可以指构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如速度、力度、节奏、音色、节拍、调式、旋律等。《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3]那么音乐审美能力的根基便是音乐素养的形成。
片段二: 在听赏《乘雪橇》的主题一时,当学生说了音乐的情绪、音乐的形象等多个教学环节之后,教师出示主题一谱例,请学生和老师合作画出旋律线,并随琴学唱旋律。学生用“Lu”哼唱,老师唱曲谱,熟练后再互换角色。接着,教师将旋律线巧妙地称为“雪橇滑行的轨迹”,配上教师自然的过渡语:“看着曲谱,听着音乐,请同学画出雪橇滑行的轨迹!”演唱的同时用手绘出旋律线,孩子们在一次次演唱中,进一步体验雪橇飞速滑行的音乐形象。
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了解绘制旋律线的方法和效果,执教教师采用和学生互动合作的方式,轻松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当一学生将第二句旋律线绘画的不够准确时,教师不急不躁,请同学们听音乐集体讨论,合作将旋律线绘画准确。
片段三:在教学《哆来咪》时,教师不急于教唱,而是让学生聆听范唱、观看视频反复交替进行,孩子们也因此借用影片中玛丽亚的方法快速记住了旋律和歌词,接着教师引导:“还记得我们学过用什么手势来记音符的吗?”引出柯尔文手势,快速回顾后,便让学生边唱边游戏,在唱到每句旋律开头的do re mi fa sol la si时,加上柯尔文手势。灵活的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反复几遍也不觉枯燥,很好地完成了该节欣赏课的主旋律学唱任务。
两位教师在让学生体验、感知、参与音乐活动的同时,更积极引导他们对音乐本体进行挖掘、分析、内化,较好的巩固了“双基” ,形成一定音乐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审美格调。
三、关注音乐活动,在巩固新课中有效互动,提升审美趣味
巧妙的设计音乐活动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身到学习中。在民主、宽松的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氛围中,学生会更主动、更大胆地去尝试体验音乐的多种表现方式,从而逐步增加对音乐的熟悉程度。
片段四:在《乘雪橇》第二主题的听赏学习中,教师设问:“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如何模仿音乐中的马蹄声呢?”有学生建议:“可以跺脚,发出的脚步声表现马蹄声!”师生讨论评议:“脚步声力度过重,容易造成杂乱的效果!”另一学生建议:“用弹舌表现!”还有一学生说:“可以用捻响指发出的声音表现马蹄声!”经过和音乐配合训练后,学生总结:“无论是弹舌还是捻响指都必须是有节奏地为乐曲伴奏,效果才最佳!”
四、巧用拓展环节,结课前实效互动,审美培养画龙点睛
新课改后的音乐课堂,几乎没有哪一节课是一首歌曲教到结束,没有哪一首曲子欣赏到结束,教师往往都会在既定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一些内容,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便有了“拓展环节”这把“双刃剑”。之所以称其为“双刃剑”,是因为,用好了,会事半功倍;用不好,也许就成了绊脚石。
片段五:《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音乐电影,《哆来咪》只是其中一首经典插曲,电影中不乏很多精彩桥段有着优美动听的插曲,教师在完成本课欣赏任务后,又继续让孩子们拓展欣赏了《孤独的牧羊人》,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结束新课,并引导孩子课下去完整观看《音乐之声》,下节课交流还有哪些插曲,带来何种音乐感受。
音乐教育,特别是音乐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感知美、享受美,进而深层次去挖掘孩子的内在动力,我想这便是音乐教育的初心,期望能够通过我们音乐教育者的共同努力,更快地提升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好地提升我们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美]贝内特.雷默著 孟繁佳译《审美感受性的发展》《中国音乐教育》2014年第10期第5页.
[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