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中职教育舞蹈音乐中的特征分析及创作研究

中职教育舞蹈音乐中的特征分析及创作研究

作 者:毛丹萍 (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510520)

摘   要:舞蹈和音乐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配合,成功地舞蹈作品是离不开音乐配合。将舞蹈音乐引进中职教育,可以有效推进中职教育的发展,本文是通过对现阶段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中职教育舞蹈音乐的特征、教育方式以及创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舞蹈音乐;中职教育;教育方式;分析研究

前言
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改革,学校对学生的扩招也在不断递增,中职教育也因此受到挑战,怎样才能把中职教育做好,成为家长及院校关注的重点。如何完善中职教育各个学科的教学,是中职教育着重关注的目标。本篇文章从两方面对中职教育舞蹈音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即舞蹈音乐的特征和舞蹈音乐的创作。
一、简单分析中职教育舞蹈音乐中的特征
(一)中职教育舞蹈音乐的概念是什么
所谓舞蹈音乐,其实就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在舞蹈表演时,音乐起到了伴奏的作用。美妙的音乐以其独特的感染力,能将观众吸引到舞者的表演意境中,从而帮助舞者将舞蹈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完整的传达给观众。在舞蹈作品中,音乐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舞蹈主要满足人们视觉的享受,而音乐能帮助它满足人们听觉上的享受,不仅如此,舞蹈音乐还有助于营造现场气氛。对舞蹈作品而言,有多少种类型的舞蹈,就有多少种类型的音乐。也可以说,音乐其实就是为舞蹈而创作的[1]。
(二)中职教育舞蹈音乐的基本特点
舞蹈音乐大多数都是以欢快、优美的节奏为主。通常,创作者会根据舞蹈的表演情境来设计音乐,使这两种艺术能巧妙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形象上展现和表达了舞蹈的艺术情感。作者一般以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结合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态,通过音乐不同的表达形式来烘托舞蹈的美感。舞蹈音乐的广泛应用,受到大广大艺术追求者的喜爱[2]。
(三)中职教育舞蹈音乐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为舞蹈和音乐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舞蹈音乐的表现形式里,舞蹈和音乐是很难进行排序的,它们之间缺一不可。舞蹈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舞者的形体表现展现给观众。然而,形体是没有声音的,有形无声,便会减少作品的感染力。而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正好弥补了舞蹈无声的缺陷。只有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才能让舞者在舞台上完整的表达舞蹈艺术的情感。舞蹈音乐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渲染和营造不同的气氛,有效地提高了舞蹈作品的质量[3]。
二、舞蹈音乐的教育方式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的舞蹈音乐教育基础相对薄弱,这是导致中职学生在学习舞蹈音乐教学时感觉吃力的重要原因。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会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感到自卑。我们发现,大部分中职教育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并没有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课堂教学也枯燥乏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紧张。在舞蹈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多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教学目的,不能仅凭借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要从诸多方面挖掘学生的特长。
教师在任课过程中,要树立中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中职生来说,音乐基础差的,任课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先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探索能力。课前,老师应该提前做好教学计划,上课时应该直接切入主题,然后让学生们自主分析舞蹈音乐所表达的情境。以舞剧《雀之灵》为案例,老师在制作教学计划的时候,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上、下节两部分,课堂的上节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舞蹈原有的声音覆盖,然后让学生在无声的情境下鉴赏并且对舞蹈情境进行分析。课堂的下节老师可以便根据学生的分析总结,让学生自由创作舞蹈音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课堂的氛围,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课堂学习中,老师要积极赞赏表现突出的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舞蹈音乐课堂活动中去[4]。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只能以口述的形式将教材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这种模式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舞蹈音乐的乐趣,更会对舞蹈音乐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根据教材内容生硬的将舞蹈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没有效果,也会失去舞蹈音乐教学的意义。所以,中职老师在讲解舞蹈音乐教学时,应该进行针对性教学,不仅要结合课本内容,更应当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索、创新舞蹈音乐。同时,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这样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
三、中职教育舞蹈音乐的创作研究
(一)舞蹈音乐的创作的理念
舞蹈创作是离不开音乐的,舞蹈音乐是一种复杂的艺术结构。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会非常注重舞蹈音乐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以及拍子的对比,这也是音乐在舞蹈作品创作中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音乐是以音调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舞蹈则是以人体的动作形态表现出来的。因此,在创作舞蹈音乐的时候,应该以舞者表达的舞蹈情境为中心思想创作。舞蹈音乐只有把舞蹈中的情、景、神、绪结合起来,才能把舞蹈完美的展现出来。如果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将“人”真实的情感一起注入到音乐当中,那么也会给舞台增添很大的感染力。比如说在欣赏舞剧《天鹅湖》时,舞蹈的第二幕,一声流水般的竖琴播揍,便把观众注意力带到了天鹅湖畔。紧接着,柔和的弓弦之音响起,又把刚游到岸边的主人公奥杰塔描绘的那么安详,让舞台情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舞蹈音乐随着情境的不断变换,时而悲鸣,时而愉悦,让观众的心情此起彼伏。沁人心脾的音律,栩栩如生的角色,深深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再比如民间舞剧《石头、女人》,它仅仅以淳朴的音调,便刻画出了福建惠安女们劳动、朴实的形象。难道这还不足以体现音乐在舞蹈中的价值么?如果没有音乐的辅助,即使舞蹈编排的在完美,舞者也无法让观众融入到舞台的情境中去[6]。
(二)音乐形象要与舞蹈形象相互融合
舞蹈与音乐结合是有共通性的,这也是它们结合的基础。虽然音乐和舞蹈自身都带有节奏,但实际上,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它的节奏。早期的音乐与舞蹈大多数是结合在一起的,只不过随着人类文化水平的提高,舞蹈与音乐才逐渐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音乐形象与舞蹈形象的相互融合,是舞蹈作品成功的关键。我们一直强调音乐是舞蹈编排的基础,它不仅可以使舞蹈感性化、还可以辅助舞者构思设计。如果在舞蹈构思过程中,舞蹈的形象表现与音乐的形象表现没有紧密的结合或者貌合神离的话,那么整个舞蹈作品便是失败的,因为它不仅缺乏感染力,而且也达不到舞蹈作品展示的完美效果。在《大梦敦煌》这部舞剧中,作曲家张千一运用古朴典雅的西部音乐风格,巧妙的将古筝、埙、箫等传统乐器完美的融合到舞蹈当中,不仅为舞蹈作品增强了感染力,更突出了舞蹈情境跌宕起伏的效果。所以,只有音乐形象与舞蹈形象相互融合,才能展现出完美的舞蹈作品[7]。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成功的舞蹈作品必须和音乐相互配合。中职教育舞蹈音乐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这是开设中职舞蹈音乐的主要目的。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但要遵循艺术的美学原则,还要学会把握舞蹈的情境,只有使音乐和舞蹈融为一体,才能谱写出有价值的舞蹈音乐。这样不仅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也保证了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李璠.探析中职教育舞蹈音乐中的特征分析及创作[J].读书文摘,2016,(36):159.
[2]靳冬妍.中职教育舞蹈音乐中的特征与创作[J].华章,2011,(2):173. DOI:10.3969/j.issn.1009-5489.2011.02.154.
[3]李莉.中职舞蹈教育中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创作[J].戏剧之家,2015,(8):217.
[4]许夏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艺术科技,2017,(12):442.
[5]段丽.舞蹈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小说月刊,2017,(22):128.
[6]许夏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魅力中国,2017,(z1):242.
[7]白雨虹.中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分析与建议[D].山西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