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导好课堂内外 实现减负增效

导好课堂内外 实现减负增效

作 者:姜清娣 (浙江省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城第一小学 325000)

摘   要:当前,素质教育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然而,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智慧和灵动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急功近利的快餐式文化,是教育发展的梦魇。基于现状,教师导好课堂内外,实现减负增效,势在必行。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是编排"剧本"的组织者,指导"演出"的引导者,深入"实地"的参与者,拓展"舞台"的开发者,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低负高效。
关键词:组织;引导;参与;开发;增效

一、组织者——把握课堂导向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把握课堂教学的导向,明白我们的教学要把学生引向何方?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要唤起孩子对母语的向往喜爱之情。引导学生研究课文的表达技巧,学习写作文的各种策略,都要诱发、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挚爱。因此,教师在制定学习方案时,要特别注意两点:
1.要有"长计划",即制定出总体目标计划,单元学习计划,课时学习计划。在计划中必须考虑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在童稚的心灵里播下对母语的热爱。
2.要有"短安排",即基于问题的预设生成方案,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尽可能定得详细些,以引发学生对母语课堂的迷恋。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既不能步步指导,层层点拔,唯恐有所纰漏,也不能对教学过程遇到的困难障碍等情况知之甚少而无从指导。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提供意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以生为本,以学论教,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二、引导者——指导"演出"
1.学生活动过程的引导
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渗透一定的教育理念,把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才有实效。好的教学不是机械地反复训练,而是激起学习者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
记得几年前,听靳家彦老师教《田忌赛马》:一上课,先板书课题,"忌"是个生字,靳老师放慢了速度。写了第一、第二两笔,停下,问学生:"第三笔从哪里起笔?"靳老师说:"上面部分是'自己'的'己'。下面部分是什么?"学生答"心"。靳老师把子写完,指着它说:"'田忌'的'忌'就是'忌妒'的'忌'。'忌妒'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所以是'心字底'。接着,靳老师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字现在能记住,回家一遍都不用抄,明天来听写保证不错的同学,请举手。"
都说小学生课业负担重,要减负,减了作业,会不会影响成绩?靳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原来只要在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得好,学得牢固,不一定要课外去多花时间。"明天来听写保证不错,"激励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努力把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
2.学生表达方式的引导
表达能力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学生面对全班想说又不敢说,而在小组学习中表现得十分积极踊跃,基于这一点,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那些胆小学生在同伴鼓励下,主动发表意见,眉宇间充满了自信。
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我提问:根据自己的实际,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说可以用哪些方式才能让世人动手保护地球?要求小组先讨论,比比哪组说的最好?学生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展开热烈的讨论,纷纷举手发言:"想为地球母亲写一首诗"(诗略)"想为地球妈妈谱一支曲或唱首歌来赞美她"(学生唱),"想排一个小品,通过小品告诉人们应保护地球"(学生演),"想写些宣传标语,如:"保护地球,刻不容缓、保护地球,珍爱家园" 。
3.学生成果总结的引导
在语文学习中,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成果展示的方式要有新意,要注重方法的多样性,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精练地表述他们的成果。比如在学完环境保护这一单元的时候,让学生去调查周边的环境,他们在展示时有图片、表格、录像等等,还说到从环境污染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正反对比,树立以保护环境的人为榜样、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热爱劳动的信念,立志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成果总结时非常丰富。
三、参与者——深入"实地"
1.深入学生实际
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疑惑的烦恼。况且,当今的小学生是朝气蓬勃,富有个性的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读写听说,蕴含着知识与能力,困惑与渴望,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教师要与学生们"泡"在一起,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每个学生身上总有闪光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从中获得自信,努力向前进取。
我班×××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课堂上十分积极,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却是后进生。是记忆力差吗?通过观察,并不是,因为在每一次班队课上,他总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孩子之一,动听的歌声常获得同学们热情的欢呼,幽默的笑话、故事常逗得同学们开怀大笑。一次班队课上,我对大家说:"×××,你的脑子真棒,能装那么多首歌!"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这没什么,凡是我学过的,每一首我都会唱。"我便说:"你的记忆力真不错,老师相信你以后在学语文方面也有这样的记忆力。"听到我的鼓励,他似乎找到了自信,便说:"请老师相信我,以后一定努力。"从这以后,他不仅上课积极,下课也十分努力,语文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从这以后,只要学生有闪光点,我都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动力。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或喜或忧、或动或静,产生许多质疑甚至迷惘,教师若不能细致体察,不闻不问,不理不睬,便会冷却学生的学习欲望,埋没智慧的火花,扼杀健康个性。因此,教师要与学生拉近距离,扩大"最近发展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了然于心,排忧解难。
2.融洽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语文学习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学习生活的观察、积累与思考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和特长,鼓励他们质疑问题,学有所获。
语文学习是一种开放、自主、实践的过程,教师作为参与者,已被学生认可,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同时,教师要成为学习者,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让教与学接轨,构建全面完整的教学互动结构。
四、开发者——拓展"舞台"
语文教学要多元化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寻找、发现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也理所当然地由课程执行者变为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和开发者。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大舞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1.公共文化教育机构。这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物化成果,可为学生的观察、创作研究提供强大的智力背景。
2.文化遗址和风景名胜。这是人类文化的遗产,语文含量不少。
3.社区特色和生活环境。这里能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提供语文实践机会可为研究性学习锦上添花。
4.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变迁、变革事件。培养学生积极开发和利用资源来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这学期,我班开展的《走,我们找春天去》、《学雷锋周活动》等都是很好的主题,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也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教育。
总而言之,减负提质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而且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场革命,课堂教学应精心设计、生动实施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外布置承载着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学生应用能力的功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富有创造性地导好课堂内外,必将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变得更加轻松、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版.参阅的文章标题:《前言、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