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寄宿制

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寄宿制

作 者:李志红 (湘西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学,湖南 416700)

摘   要:面对农民工浪潮和生育率下降的情况,撤点并校大规模实行,但是随即也出现了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因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应运而生,并且得到迅速发展。而农村义务制教育阶段寄宿制虽然在保障义务教育权利方面有了一定的效用,但在实行阶段仍旧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家庭和学校的进一步关注,另一方面,基于农村学校和家庭在教育问题上本身的固有缺陷,需要国家基于福利思想来进一步解决。
关键词:义务教育;寄宿制;福利

一、引言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指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远上学难问题,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而实行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郭清扬,2014) 是我国在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上的一项重要的政策。实际上,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涉及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的问题,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董世华,2012)国家基于宏观视角提出了发展寄宿制的构想,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中的问题仍旧不少。从“一村一小学”到后来的大规模并校的转变,这中间的重要制度设计是寄宿制。但是,要让制度去发挥良性作用则不能仅靠单个的制度,而是要一个制度体系的配合,进行多方面的补充。
二、寄宿制的问题
撤点并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效率非常高,在21世纪初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这样一个进程。但是随着作为“硬件”的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任务的逐步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运行中的问题日渐浮出,且牵涉面较广,尤其是管理能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精神文化贫乏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寄宿制学校承担着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双重责任,融学校教育功能、家庭抚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于一体,其运行机制也必然具有特殊性。目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在运作方式上并没有多大差别,人们对于寄宿制学校的认识还基本停留在提供食宿的层面上。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的逐渐扩大,寄宿的学生越来越多,继续按照现行模式运行,必将影响寄宿制办学模式本身优势的发挥。(董世华,2012)
(一) 对家庭的影响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制实行对于家庭的影响主要是经济负担加重以及父母和孩子的情感联系变弱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撤点并校从宏观上来看是比较经济的一件事,对于节约资源、保障义务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具体的农村家庭来说,则增加了负担。学生在家里生活,所需生活费主要靠家庭生产来满足,一旦学生到寄宿制学校就读,则意味着必须增加家庭的现金支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总体办学成本下降的同时增加了其他成本,学生家庭的实际教育支出显著增加,(李韧竹,2008) 这给家庭带来了比较重的负担。与此同时,父母和孩子的情感联系也是一个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在能力上和心理上都不能完全做到自立,需要家庭的支持,但是寄宿制的安排下学生一般是一个月回家一次,对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一个挑战,同时也会家庭教育缺失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
(二) 对学校的影响
对于学校来说,首先仍然是一个成本的问题,现行教育经费投入制度没有将新增成本纳入经费预算中。举办寄宿制学校,从规模效益看,会降低总的办学成本,但就单个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而言,则会增加新的成本,比如食堂与宿舍的工作人员成本、食堂与宿舍的管理成本、食堂与宿舍的运行成本等。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对这些新增成本尚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往往学校会出现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的问题。(贾建国,2009)在这样的成本压力下,多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运行牺牲了很多其他方面,比如说食堂的饭菜的质量、教师的福利、学校的娱乐设施,甚至是必要的图书室的建设。与此同时,寄宿制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问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但是自我保护能力却比较弱,即使实行寄宿制一方面可以方便统一管理,但更多的是会带来的管理上的压力。寄宿制不仅意味着学生在校时间上的变化,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学生和学校的关系的变化。寄宿制下,尤其是农村中的寄宿制下,学校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更多的制度设计和人员安排来保证学生的安全、成长和学习。而与此相对应的现状是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落后、管理理念的过时,寄宿制下的学生管理方面会出现很多漏洞,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会变大。
(三)  对学生的影响
实际上,不论是对家庭的影响还是对学校的影响,最终都会作用在学生身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关于营养问题,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营养素摄入量普遍不足。(李文,2008)学校经费不足和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过大直接对学生的营养问题提出了挑战。经济和食堂的确是硬性的压力,但同时学生的认识也是一个方面。学生没有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自己挑食或者为了攒钱及其他原因忽视自己的饮食健康是很常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营养会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心理健康的问题。(郭清扬,2014)义务阶段的学生是指处于小学和初中时期的学生,按照国家规定,九年义务教育一般是6-15,或7-16周岁,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处于6-16岁之间,对应的是童年期和青春期,是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学校、同伴和父母在这一过程中起作用,而最重要的是父母的爱与尊重、支持与引导。而寄宿制影响了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交流以及情感连接。缺乏和父母的情感交流和过早地去适应独立生活,加上还要应对学习的压力,对这些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和适应不良。加上学校实行的是封闭式的管理,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封闭式管理扼杀了学生成长的潜力,更有甚者,会造成生命意义的缺失,同样会造成心理上的问题。
三、对寄宿制问题的思考
(一)  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关注
农村寄宿制实行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引起家庭和学校的注意。实际上,中国一直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加上新时代的发展对于教育的需求,即使有很多困难,家庭也有着强烈的意愿去让孩子完成教育,学校也会克服困难去实现其教育功能。这有利于政策的推行,但也掩盖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在家庭和学校缺乏一些条件的情况下,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但是仍旧使得这一政策快速推进。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产生最直接的效果,而其中最重要的纽带在于老师。从学校来看,学校通过对老师的管理,能够加强老师的认识,使得老师不局限于传统上对老师的要求,对寄宿学生多一些生活上的关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关心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同时,学校在管理上可以做一些日常的隔绝措施,但是在情感连接上不能够将学校和家庭完全隔离,而老师能够作为联系学生和家庭的纽带角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家庭认识到学生的状况,及时将信息向家长反馈,另一方面要主动关注家庭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并且促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实际上,农村学校实施寄宿制后,由于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路途遥远原有的家访制度已经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虽然信息技术发展,但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建立起寄宿生在校信息反馈和交流制度。(贾建国,2009)一方面是联系方式突破时空界限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老师和家长交流的匮乏。这个缺口需要教师做出努力,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良好工作态度、掌握合适的工作方法、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在现行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推动教育功能的发挥。
(二) 国家福利的保障
对于农村寄宿制的问题而言,很多问题不是由学校和家庭本身能解决的,而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保障。国家必须加强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如应制定和颁布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投入政策、学校管理办法、校园安全规程、专业教师编制和生活教师编制的核定办法等。因此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存在的问题,需要站在福利的视角去看。
在农村地区实行寄宿制是为了更好的推动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因此为了保证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福利的实现,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也存在着补充的福利的投入。当前的补充福利投入主要是以“两免一补”和农村地区营养计划为核心。而福利投入的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征是在空间上不断延展、在时间上持续延伸、补贴范围逐渐扩大、补助额度逐渐提高。(李韧竹,2008)但其中仍旧存在水平低、投入不足、现状不乐观等问题。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两免一补”的政策,即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的杂费和书本费,并补助农村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费。然而,贫困地区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补贴费用处于低标准的水平。由于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来自于省、市、县等各级地方财政,而地方财力又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在农村寄宿制学校补贴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政策制订者始料未及的问题,比如说资金来源不固定、配套资金到位难、补助缩水和滞后现象比较普遍。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个问题:这一补助是针对贫困家庭的,覆盖面并不广,对于农村家庭增加的教育成本的帮助是有限的,还存在大量的家庭实际上需要这一补助但是却并没有获得。
现有的福利投入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而当前的状况却是不容乐观,寄宿制关系到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是非常重要并且需要全面细致考虑的一项政策。因此,补充性的福利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国家需要进一步关注到农村中小学生在寄宿制中的困境,适当增加投入,实际上,农村义务教育一直是教育中薄弱的环节,在这一阶段教育是否能够保障公平对高中教育和进一步的大学教育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也绝对不是仅保护好受教育权利就可以了,教育从来都不能只是一个指标,教育直接影响了中国农村的孩子的成长,因此,在实行农村中小学的寄宿制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其中的问题,增加国家在这方面的福利开支。同时,为了应对实行过程中的问题,国家和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福利落实情况,完善政策落实的程序和监督机制,确保福利在对接个人和家庭的时候没有缺失和萎缩,使得福利政策能够发挥出效益。
除此之外,面对现行的福利过于单一的问题,国家应当进一步增加多种不同的福利来满足农村寄宿学生的需求。国家政策少有涉及但是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选择住宿,其中必然会有很多心理压力,但是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大多数教师并不具备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贾建国,2009)国家一直在提倡大学要设计心理咨询相关方面的功能,并且还做出了政策上的规定,但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却比较缺乏。这对于普通的每天回家的中小学生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寄宿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尤其是,在当前农村自杀率远高于城市的时候,更加要关注着一方面。对于这方的福利投入一定要专项去做,不能继续忽视。
而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处于非常封闭的状态,并且事实上经费不足、设施落后,国家应该出台更多的福利政策来使得学校变得更加有活力。一方面可以加强电脑室和图书室的建设,通过网络、书籍来连接到更广阔的世界。国家免费或者低费向农村寄宿制的中小学提供电脑和图书,并督促学校对其的利用。另一方面则是可以进行定期的志愿者服务,可以对接大学或者其他的公益组织,进行定期的活动,使得学校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慢慢将定位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方面。而定期的来自不同地方的志愿者的到来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使得学校的封闭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人来传递更多的想法和认知。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志愿活动比较少,而且非常零散,需要国家加强引导和倡导,增加福利投入,对这一方面进行鼓励。
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寄宿生确实会面临很多问题,而由于处于落后的状态,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帮助是很困难的,老师在这方面需要做出努力,使教育的功能最大化地发挥。同时,国家也需要加强关注,已有的福利投入表明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但是具有力度小和落实困难的情况,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去加强对现有政策的实行,并且需要进行更多的福利性补充。
参考文献
[1]董世华.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郭清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J].教育与经济,2014年第04期:36-43.
[3]李韧竹.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补贴政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9期:39-45.
[4]贾建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分析:制度互补性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07期:17-21.
[5]李文.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儿童膳食营养状况评估[J].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03期: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