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累积,更好的认知自我、感受生活,进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与进步,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的内涵与艺术之美,这就需要让当前的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真实的语文课堂,采用语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接触语文、体验语文,让学生能够徜徉在语文文字和文学中,快乐的品味,也同时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日积月累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语文课堂;激活;本真;回归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回归本真的现状
语文文本回归本真意义是从生命的高度记叙描写世间的人、事、景、情和理,它是感性的,是多元和开放的,而教育的本质是呼唤文学教学的本真,要使语文在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要忠实于文学的本性。
首先,教师确定教学内容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却在喋喋不休地讲,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需要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去挖搁的内容,却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常常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宝贵的学习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是生成的,一般的文本,读者一接触就能感觉到,但足教材的教学价值,往往是蕴含在文本深处的,越是基本的教学价值,埋藏的越深,势必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阅历和思想方法去解读教材,从文本深处去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其次,因为文学作品大多是可以开放阅读的,是多元不确定的,它往往可以引申出去很多内容,诸如人文价值、精神价值、知识价值等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种理解,这就引出了一个多元解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问题,但是一般语文教师往往掐不住“多元”和“创造性”这个度。去文本是如今高中文学作品教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的旗帜下很多时候教学呈现出反文本的倾向,否定文学作品的确定性,瓦解文学的完整性口。或者脱离文本作者的本意,脱离作品生成的那个时代,去开展漫无边际的“创造性阅读”与“多元阅读”,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就本论本,就理论课,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丢弃了语文的本性。不少语文教师以为强调个性化阅读,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创造性阅读”的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阅读主体精神的高度发扬,可是这种创造是有限度的,不是绝对自由的。有的公开课上教授唐诗宋词就反反复复听音乐,下了过多的外围功夫;滥用多媒体也是现在比较普遍的问题,热热闹闹的课堂取代了踏踏实实的读书。
二、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1.必须端正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回顾建国后60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我们在指导思想上一直走着一条迷失自我的道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用政治思想来指导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八九十年代用应试教育来指导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的路子越走越窄,最终滑进了应试的死胡同而 难以自拔;从本世纪初到现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又乞灵于国外,用国外那套貌似很现代、很时髦的理论来指导汉语文教育,结果又陷入了极端尴尬的困境中。这种困境随着课改的不断展开,已越来越清晰。所以,语文教学要正本清源,回归本真,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端正语文学的指导思想,用汉语文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语文教学。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走进传统,从传统语文教学的宝库中去寻找、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旧纳新寻求对当代语文教学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乞灵于国外。语文课程内容具有唯一性,而语文教材内容具有可替代行。如《长沙过贾谊宅》从认知情感上是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作为教材,它不是唯一性的,我们也可以用《过陈琳慕》来教。但《长沙过贾谊宅》主要用衬托、借古讽今的手法来抒发,而《过陈琳墓》诗人主要用自己的遭遇与先 贤陈琳(君我境遇) 相比即对比的表现方法来抒发。
2.按照中国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来教语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首先不是师生间‘交往对话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不同的、符合汉语文特点和规律的方式方法学习语文的过程。这5个过程分别可能是诵读——默读——精读——略读——常规阅读——研究性阅读——品评鉴赏——交流借鉴的过程..总之必须是一个指导学生用符合汉语文回归文本的特点和规律读书。写作,交流演讲的过程绝不是一个架空式的"对话。以课程《鸿门宴》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刘邦在鸿门宴为什么能逃脱成为困惑学生的主要问题。阅读课文,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想这或许就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这一节课就分析人物形象做如下设计:(1)让学生先看刘邦与项羽见秦始皇出巡的材料:项羽当即对叔父梁言:“彼必可取而代也。”而刘邦则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你如何看待二人的话?,再看课文自行归纳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2) 创设情境,让学生依据两人的性格特点进行假设:假如樊哙在鸿门宴上把刘邦杀了,那么天下会不会还是属于项羽的? 假如没有项伯遮挡,樊哙真的一剑刺向刘邦,刘邦如何自处? (3)请学生对两个人物进行个性化评价:你喜欢哪位人物性格? 为什么? 最后出示一些评论家对刘邦和项羽的评述,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
3.按照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来教语文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政治接班人、应试高手和虚无缥缈的‘人文素养’,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语文意识、语文习惯和语言感受能力(语感)。这里所谓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语文意识、语文习惯,是人们使用语文最直接最实用的能力,任何一个使用语文的人,都离不开语感,语感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使用的层次和质量,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使用语文的语感就成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三、结语
语文是人学,讲的是生命的灵性,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其实太难,做一个学生鉴赏思考的好的引导者又谈何容易,这些都必须以语文数师自身过硬的文学素养为基础,以深厚的文学功底为起点,否则什么教学功夫什么名师风范就是空中楼阁。单有教学观念和思想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拥有开阔视野,锐利的文化眼光和回旋的余地,才能进入一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结构性重组——我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J]. 胡勤. 语文建设. 2018(04).
[2]深化改革,高效轻负——谈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 马瑞芬. 智库时代. 2017(12).
[3]谈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开展[J]. 张兴良. 中国校外教育. 20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