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作 者:孟令权 (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高中生人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领域发展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自2017年开始,高中语文科目明确地将“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植入高考内容中,因此,在信息化教育地深入高效发展的时代,教学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如何熏染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品格,以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同时,也能不断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作品的鉴赏水平和能力。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孕育着传统文化素养。通过这种素养和语言文字相结合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1.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诵教材中的优秀作品,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理解作品,上升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形成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目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是根据教辅资料,将文中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机械性的进行讲解,并没有对传统文化更深层含义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静态学习上,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契合。
2.师生过分依赖工具书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死板的传授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取,对于涉及到的传统文化,依旧是照本宣科,而不对其中的文化韵味进行深究,没有让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的魅力完美融合起来。高中教学中,学生主要依据工具书来查找诗文的译文,而自己则对其不求甚解,不予深究。工具书的大量使用,使得学生依赖心过大,不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会在教师授课中心态懒散,影响着高中语文传统人文文化的弘扬,也不利于锻炼学生自主鉴赏、理解传统诗文的能力。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可行策略
1.通过民俗文化来渗透
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将教材内容变得生动而活泼,调节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在讲解《胡同文化》时,它主要讲述的是在北京的胡同里出现的各种事儿,讨论了作为北京当地市民的文化心态,在作者心里,胡同不仅是真实存在的一条巷,还是一种精神文化。教材中不仅让学生知道大部分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坐落方式,同时还对这种极强的方位意识作了日常生活处理,如“东去”“西去”等正体现了受环境影响的北京人。另外,胡同的民俗文化更是讲解的内容,比如,文章中所提到的“破家值万贯”就说明了北京人对胡同的热爱和保护之情,这种感情不是高楼大厦所能给予的;从“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就可以看到平常北京当地人所生活的现状了,邻居来回串个门,有点事儿的话,帮个忙,随个分子钱。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出北京胡同的景象,加深学生的印象与记忆,让学生通过北京人下棋、逗鸟来体会到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心态,了解其民俗文化知识。
2.在意象分析中来渗透
鉴赏文学作品的第一步就是阅读和理解其核心内容,进而把握语言所创造的文学形象。这个形象在诗歌中一般称为意象。意象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所以,把握意象内涵是鉴赏诗歌语言和形式,评价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本前提。如何拓展学习有相关意象的古典诗词,使鉴赏系统化,那么现代诗的教学将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用夕阳中美丽、动人的新娘来比喻柔美的金柳,使得表达具体、形象、生动。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探寻作者把“金柳”比喻成“新娘”的原因,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诗人对康河爱恋难舍的深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习与“柳”相关的古典诗词,系统掌握“柳”这一意象的特殊内涵。“柳”具有送别、留恋、伤感的意味。学生学习富于灵动飘逸之美的现代诗时,没有语言障碍,感觉亲切自然。而古今融会,让知识得到循序渐进的合理迁移,使学生在意象分析中有效把握鉴赏的技巧,这种教学的实用性深受学生青睐。
3.充分了解作者情况,写作背景
解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命历程。每一篇文学作品的诞生都与作者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作者独有的思想感情会在文学作品中有所流露。
比如高中语文教师要讲舒婷的《致橡树》是中国女性^格尊严的宣言书。联系中国的历史来分析这首诗,我们才能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自古以来,中国女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男人的附属物;并且,这首诗写于1977年,经历了十年浩劫,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几乎消失殆尽,不知道要到哪里寻找真爱。因此,舒婷一反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4.突出汉语思维方式
汉语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思维的主要手段。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时,更是必须依照汉语特有的思维方式去理顺思路,唯有如此,方能透过文字抓住古典文学的精髓。如苏洵的《六国论》一文,文章首尾都体现出了“弊在赂秦”这一核心内容,反映了作文时首尾照应的传统思维方式。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学生强调文章的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又如,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对偶句式,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力求对称、均衡的思维方式。语文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去感悟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经典作品进行探讨,从而让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结语
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让学生领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学生不仅能够运用传统文化去理解各种文学作品,更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对传统文化加深理解与感悟,进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1,(3).
[2]廖海兰.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刍议[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