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作 者:陈联国 (颍上信息工程学校,安徽 阜阳 236200)

摘   要: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是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环节,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以其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和易操作性,得到了教育界的极力推广。学生可以尽展个人的创造力与才能,发现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本文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要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社会信息化发展迅猛,对信息技术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了全社会的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采用学案导学法, 改进习题化教学内容的错误做法, 让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设计问题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合理的引导学生解决知识问题。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优势,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与想像力,进行大胆的设想,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要素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的各环节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可以最大限度培养挖掘学生“学”的本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素养,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根基。
1.教案要求。在备课时, 教师要对单元的内容有整体掌握。备课是以单元为单位,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前提下实施的, 教师要将总体的教学要求细化为每单元的授课任务, 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以完成授课任务。提取教学重难点,采用学案导学法,规划导学方法,提供学生充足的自学、自思、自练的指导与机会。备好教案的同时编好学案。
2.导学方案。学案的撰写可选用方式有: 要点提示、问题思考、网络纲要。要点提示要表明学习的重难点、学习方法等。要指导学生利用学案课前预习该单元学习的重难点,了解自己上课时要重点听讲的核心问题,来调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另一方面, 教师要利用学案解决教学中个体与整体的矛盾问题。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信息基础差异较大。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计算机的程度各不相同,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又不够系统,因此信息技术基础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通常可以触类旁通,很快就能掌握。而一些学生接触计算机机会较少,缺少系统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便显得很吃力。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进行教学,这些信息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有效掌握教学内容,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打击,影响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2.难以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性格和价值观已经慢慢成型,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变得越来越大,兴趣取向也出现较大差异。但很多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只是一味追赶教学进度,完成基本教学目标。如有些学生对电脑游戏设计感兴趣,有些学生更愿意学习办公软件的应用,有些学生则对PS 技术情有独钟,教师如果只是单一讲解教材知识,无疑会让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不够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本就是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任务实现为整个课堂教学主线的一门课程。但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和课堂外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都不够,使信息技术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这种灌输式教学手段早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进入角色,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三、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1.差异教学策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信息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一些信息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稍作指导便能快速掌握教学内容。部分学生的信息基础较差,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需要多给他们时间进行练习和巩固,教师也要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进行指导。但要注意的是,差异教学并不是将学生不平等看待,而是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和延伸新知识,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查漏补缺,增强整体学习效果。
2.情境创设策略。每节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往往决定了学生能否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尽量在课堂开始时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氛围中,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便是其中一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造出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使学生能够感觉身临其境,在课堂开始时便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所了解的社会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创设的情境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努力做到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如在学习“图像处理”的相关章节时,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一些图像处理前和处理后的对比图像,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语言的引导,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活跃课堂气氛,顺利引入教学内容。
3.情感教学策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情感教学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阂感,让学生能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逆反和抵触心理较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师生间关系,既会影响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努力与学生成为朋友;并在课下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听取他们对自己教学方法的看法和意见。如一些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便利用网络和学生一起参与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竞赛,利用组队竞技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娱乐和学习。这样的情感教学很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会事半功倍。
信息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仅靠教师教学策略的开发设计仍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不断努力。因此,探索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相信在学生的积极努力下,配合教师科学合理的开放性教学策略,一定能够大大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艺,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谈恩兵. 基于有效视角的初中信息技术合作学习分析[J]. 科教文汇: 下旬刊,2013(2):57.
[3] 李亚雷, 杨波, 秦贞胜.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122.
[4] 美玲. 抛开技术看教师能培养学生多高的信息处理能力[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