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现代乡村学校的生存路径探析

现代乡村学校的生存路径探析

作 者:李 勇 张 慧 (1.重庆市武隆区土地乡中心小学校 408500 2.重庆市武隆区江口镇中心校 408500)

摘   要:在经济领域里,企业家与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企业家推动企业发展,企业成就企业家。教育领域同样如此,没有好校长,就办不出好学校;培养众多优秀校长,才能办出众多优秀学校。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启动,乡村教育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校长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笔者就从自己对教学管理的理解出发,探究如何做好一名校长,如何落实乡村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实现乡村学校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探寻乡村学校生存的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学校;教育现代化;教学管理

前言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向现代化转型。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乡村学校是现代乡村教育的重要机构,它分布在中国的广大乡村,也被称为教学点或“村小”,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乡村学校是国家公共教育体系中的一环,承担着传递国家意识形态与现代社会主流文化、培养现代公民的职责。与此同时,现代乡村学校还承担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乡村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责任,并通过传递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乡村儿童提供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自我抱负、追求幸福生活的发展平台。乡村学校的存在与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
  1.1 师资之困
乡村教师数量不足,且由于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同时,乡村学校“名师如鹤”,很难形成有力的名师团队效应。再者就是乡村学校本身客观条件受限,加上现在的青年教师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本身就娇生惯养,部分青年教师就可能无法长期适应比较恶劣的教学和生活环境,最终选择脱离乡村、调往城市。
  1.2 生源之困
乡村学校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层次差异,教师因材施教有相当难度。另外,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多变,外出打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家长文化层次不高,因条件、能力所限,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也存在不少问题。
  1.3 利益之困
城乡二元结构带来最本质的差异,是城乡间的制度落差,这些制度包括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就导致乡村学校教师除了绩效工资之外,在子女教育、社会关系、人力资源、文化娱乐以及健康保障等各个方面,与城市教师存在利益差距。
2、共建乡村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生存路径
  教师是乡村学校教学的后盾,师资力量的匮乏容易限制学生的发展,国家关于扶持偏于乡村教学的教师建设工作早有明确规定,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其中,颇具亮点的是,城区将实施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大量引进优秀青年教师,注重教师教研教改培训工作,为打造一支科技化、先进化、人文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2.1 均衡教育资源
建立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按照“总量平衡、退一补一”原则,建立年度教师补充机制,及时招聘、调整和补充农村学校教师;实施面向农村中小学的“公益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师范生顶岗实习计划”,开展“名师”送教下乡、巡回讲学活动,满足农村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推动市区学校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实行中小学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化办学、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逐步实现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全面提高农村教师能力素质,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把农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培训经费投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农村教师培训全覆盖。
2.2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依法依规落实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实施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和农村教师帮扶计划,切实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加强农村教师编制管理,依据有关规定,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对村小学、教学点编制进行动态调整,重点解决农村学校音体美和信息技术及外语教师不足、部分学校缺编问题,确保农村学校开全开足国家规定课程;职称(职务)评聘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在全区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保持总体平衡的基础上,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设置向农村学校倾斜,执行省定最高岗位结构比例,农村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条件适当放宽。
2.3 建立农村教师荣誉制度
提高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对常年坚守农村学校并做出优异成绩的农村教师,在区教育系统模范、表彰中指标单列,优先推荐参加上级表彰;并吸纳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给予物质奖励,大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村教师的社会氛围。 
  2.4 搭建交流平台,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校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教师合作交流的校园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沟通与协调,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实践表明:教师之间广泛的合作交流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为有效的方式。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教学实践中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其一是教研组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分类整理,进而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组织教师共同参与,一同“会诊”,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其二是形式分散自主的教研,教师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随时随地就自己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或总结的经验与同伴主动交流。这样的互动交流实用性强,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这种方式需要引导,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
结语
简言之,乡村学校本身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存在着硬件方面的问题,作为一名乡村学校校长,笔者以为,不管前路有多少困境,我们都应该与时俱进,以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共创现代化乡村学校教学管理,加强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现代化教学投入,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以此,共同促进乡村教学管理现代化。这是乡村学校当前的生存之道,也是未来长期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试论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教育补偿[J].孙凯.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2]乡村教育现代化三问[J].邬志辉.教育发展研究. 2015(01)
[3]以共生谋发展 寻求乡村学校生存路径[J].吴锦.教学与管理.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