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DI)中文翻译为“目的地想像”, DI活动旨在培育三个技能:沟通、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这是一项国际性教育项目,边境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探索和实践 DI教学可以塑造一批具有DI特质的教师队伍,通过教师教育策略的转变,带动学生的转变;同时,可以改善边关少数民族地区的育人环境,实现民族地区学生沟通、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拉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课程整体改革。
关键词:边境;少数民族;小学DI教学
根据我们对边境民族地区小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考察和检测,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在本民族语系中,他们既奔放又洒脱,但是脱离特有的语境之后,他们就变得不善于发言、不敢交流,这非常不利于他们对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内化。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探索和实践 DI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边境地区存在的语言传承危机、文化资源流失和文化意识淡化等问题。崇左市境内住着28个民族,是全国陆地边贸口岸最多和壮族人口聚集最多的地级市,地域特点注定崇左市是一片民族文化与世界潮流交汇的热土。在少数民族地区,受“区域文化”和“地方方言”的约束,少数民族学生发音以及表达的语言逻辑与汉语差距较大,他们面临着思维中转层次多、速度慢、甚至“卡壳”的现象,思维和语言的障碍影响了他们处理信息的速度,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语言能力薄弱和思维弱化的严重问题,这跟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处在“少、边、穷”被边缘化、弱势的边关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场域中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命运,需要我们去厘清和总结。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进行理论构建和模式探索,塑造一批具有DI特质的教师队伍,通过教师教育策略的转变,带动学生的转变
从2011年至2017年,研究团队在认真研究国际盛行的DI教育理念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开展了边关民族文化和基础教育状况的调研,建构DI育人体系。
1.推出“三阶六级”体系
2011年,团队开始研制一套DI型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书,按照“小荷——蓓蕾——绿叶——剑兰——星光——博雅”六层逻辑对各层级教师实行目标引领,指导教师根据DI理念,制定个人年度和三年发展计划,提出自己努力的目标和任务。
2.激活团队意识
DI教育体系有三个要素,即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团队意识是组织智慧的重要部分,也是DI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团队合作气氛的营造,鼓励各团队彼此协作来主动解决问题,不要被动的等待;②加强对团队合作的培训,根据心理接受能力,及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准备培训方案 ;③成立临时问题小组解决疑难问题。确定症结所在,对症下药;④设定优秀团队奖励制度。多奖励团队,可以激发团队活力和创造力。
3.启迪学生智慧
DI教育体系强调创意流程和创意工具,DI课堂一般有以下六个步骤,第一步:了解挑战——培养阅读能力;第二步:激发创意——培养创造性思维;第三步:聚焦创意——培养判断思维;第四步:执行准备;第五步:培养行为及表达能力:第六步:展示评估。我们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脑神经发育特点,设置不同的拓展课程。为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各种生成资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 “六看”读书法——看篇、看层、看句、看词、看点、看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驾驭者。
(二)对模式、路径进行检验和调适,逐步改善边关少数民族地区的育人环境,实现民族地区学生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的转变
1.寻找“最适合”的教学行为
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数据统计结果,通过公共平台或个人信息途径传递DI信息源,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特别强调以下几个准则:①目标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②教师要保持对课堂中有价值问题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③教师要做好知识储备,善于引导问题,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和协作;④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⑤注意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找准切入口,激发他们潜在的问题意识。
2.耐心倾听,关注不同需求
DI理念的课程文化倡导是民主和谐、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多给学生一些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机会,给学生自由展开想像的时间和空间,展现课堂的无穷魅力与感染力。作为教师来说,对班级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应尽量准确掌握。在课堂上给失误的学生多一点包容、多一点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总结模式与确立路径,全面实施及辐射,拉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课程整体改革
1.打造校园阅读体验区
这几年,我们做了四件实事:一是增品种扩面积强吸引。充分利用空间扩大阅读区面积;二是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心理;三是强化阅读区的多元功能;四是开设了走廊电子阅读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有为学堂等,多渠道开通师生和家校阅读互动通道。
2.探索长短课时和班界学时的时空重组
在课程管理上,在保证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将三级课程整合,在时间上,推出“大课时”与“微课时”相结合的方式,如:校内“班级晨间、午间微课一刻钟”校外“周日家庭拓展课”、“假期社会实践课”等等。给予学生足够的个性发展余地。
3.推出“221”晨读晚练导向机制
为解决“上午八点钟和下午五点钟的问题”,我们主动开放校园运动场和阅读体验区,引导学生自觉按“2:2:1”比例安排静心阅读、体育锻炼和自由活动时间,既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培育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结语
在边关少数民族地区实施DI课改项目,有收获、有坎坷、有困惑。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的魅力,真切地收获了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课堂; DI教学真正提升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解决问题”三大能力;通过对DI理念的“雅纳和吸收”所产生的课程体系对少数民族地区整体课改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2]李向成、任强:《点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张丽《发展创造性思维,优化语文教学》,教师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