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和身心健康

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和身心健康

作 者:陈 蕾 (黑龙江省大庆市残疾人联合会,黑龙江 163000)

摘   要: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和身心健康。作为比较困难的群体之一,残疾人在生活和就业方面都有很大的困难,存在着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工作,提高这类人的身心素质,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本文通过对残疾人的特殊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残疾人;特殊教育;身心健康研究分析。

一、特殊教育
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针对残疾人进行的特殊教育早在清朝末年的北京就已经开始了。有关残疾人教育的学校在1874年就已经成立,也就是针对盲人开设的学校,当时人们称它为启瞽明目书院。实际上在封建时期、旧社会,残疾人的生存都存在着困难,更不用提特殊教育了。直到新中国成立,特殊教育才真正的有规模的发展起来。人们也开始关注残疾人的特殊教育,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近几年在党和社会的关怀下,开设了很多关于残疾人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呵护了残疾人的身心健康。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师资力量,建立了特殊学校,很大程度的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环境。
我们对接受过特殊教育的残疾人进行走访调查的时候能够发现。很多残疾人在经历特殊教育之后掌握了生存技能,步入社会之后,有些人成为运动员,有些人依旧从事着特殊教育的工作。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残疾人能够在社会上生存,并获得别人的认同,残疾人的社会地位是在逐渐提高的。这些都少不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可以说真正实现了,特殊教育维护了残疾人的身心健康。[1]
二、残疾人的特殊教育
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发达,首先就要做好教育工作。回顾历史,我们能够发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重新崛起,就是因为振兴了教育。而我们国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70年代末才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又认识到了残疾人教育的重要性,在80年代中后期兴办了很多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所残疾人特殊教育是在长春建立的,当时是1987年。在这之后相继建立了多所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残疾人教育,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兴办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残疾人受教育的比例和之前相比从万分比提高到了百分比。越来越多的行业也开始接纳残疾人。还有一些行业是应运残疾人的专业而生的。[2]
三、残疾人的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残疾人有一些天或者是后天的残疾,身体和心理都会受到一定的伤害。在无法改变身体状况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量的维持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一些孩子因为从小残疾,存在着自卑的心理,严重的还患有自闭症。一些残疾人因为心理不健康,存在着仇恨社会心理畸形的情况,存在着嫉妒报复,等各种不良的心理。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从小开始,把这些残疾人和健康的孩子放在一起玩耍,接受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生活是美好的,学会享受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还能让健康的孩子认识到,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让这些孩子学会分享学会互帮互助。随着年龄的增长,残疾人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就业、婚姻等等。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行业都接受了残疾人,但还是有大部分行业并不接受残疾人或者是残疾人力所不能及的,所以要让他们掌握自我调节的好方法,学会排解压力。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了,所以我们也可以在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残疾人。这样咨询师也能以朋友的身份和其他人沟通交流,分析残疾人的心理变化,因为身体的某些方面是相似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心理也是相通的。和普通人相比,这些接受过特殊教育的残疾人更能排解残疾人的苦闷心情。
四、残疾人的身体健康
健康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先天性的残疾人都带有一定的身体缺陷,更不用提身体健康了。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很多残疾人不仅身体上存在着问题,而且性格软弱,这些都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他们经不起打击和挫折意志力薄弱,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产生放弃退却的心理,无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那么无论以后从事什么事业,都无法取得成功。反观那些取得成功的残疾运动员,能够在国家甚至世界上取得金奖银奖,不仅仅是靠系统性的训练,还凭借着坚强的毅力,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所以我们在对残疾人进行特殊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思考,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很多残疾孩子从小就在特殊教育的学校上学,不能和健全的孩子一起玩耍享受生活,他们周围都是存在生理或者心理缺陷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这直接会影响到残疾人的性格以及心理情况。残疾孩子和残疾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任何障碍,但这些残疾人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和普通人沟通交流,这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所以笔者在调查研究思考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建议,是否可以把这些残疾孩子和健康的孩子放在一起,共同接受教育一起成长,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残疾孩子的自卑感,让他们学会互帮互助。也能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这种交往是用爱堆积而成的,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无论是残疾人还是普通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要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同样有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3]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残疾人的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健康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要想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养,首先要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心理健康。让这些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茅艳雯,马红英. 发达国家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5(3):8-13.
[2]牟玉杰. 丹麦特殊教育的特点及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4(1):69-72.
[3]赵向东,郝传萍. 西班牙高等教育中的残疾学生[J].中国特殊教育,2015(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