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余江雕刻产业发展现状,从历史沿革、互联网背景出发,将余江县雕刻产业以动态演变的方式展现出来。本文结合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发现了其在互联网背景下尚不成熟的地方,针对发展路径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条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余江雕刻;电商;产业发展
1、余江雕刻产业现状
1.1历史沿革
余江雕刻历史悠久,追溯于宋朝,据考证由于当时躲避战乱,不少手工雕刻手工艺人南迁移民进入余江,余江木雕开始生根发芽。发展到明末时期名声大噪,到清末制作的佛像雕刻已得到东南亚信徒的青睐。党的三中全会后,党的对外开放搞活经济、经济承包责任制、经济改革和体制改革的政策,给余江的根雕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趁着这股东风,余江的根雕产业一路高歌奋进。图1表明自1973年,根雕产业发展缓慢,以1979年为转折点,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图1余江一个根雕厂的总产值
历史的积淀,使余江雕刻具有丰富内涵,对近代雕刻产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根雕的手艺传承一般为师傅带徒弟,余江出了许多知名的根雕大师。传统工艺的传承,使余江的根雕艺术气息很浓厚,政府也出资支持余江根雕产业的发展,为余江打造根雕产业园,建设根雕一条街,给从事根雕产业的根雕大师提供政策支持。
1.2现代发展
1.2.1机械化渗透
传统木雕纯手工制作,随着科技进步,木雕的制作也开始机械化。数控机床的使用,让传统手工艺走向高效,高产。雕刻艺人利用电脑和数控机床就雕刻出美丽的图案。机械化使根雕的必要劳动时间极大缩短,降低了根雕制品的成本。
此外,机械的使用,雕刻的部分价值从手工部分转移到创意设计上。雕刻大师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艺术品的创作中,基础的工艺,则交给机器完成,这促进了根雕工艺的不断改进,艺术表现手法不断创新。
1.2.2互联网吹来一阵“东风”
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万物互联”已成为潮流。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余江的雕刻在张国喜的带领下,已从国内贸易发展到进出口贸易。国外像日本佛堂、中式的餐馆装潢,都十分青睐余江的雕刻艺术。结合互联网进行销售已是时代的趋势。
国内的电商流行给余江的雕刻注入了新鲜活力。农村淘宝的遍地开花完善了农村的物流,这为余江向外推销出“雕刻”特产提供了基础。电商平台的搭建拓宽了销售渠道,销售形式也变得多样化,有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有借助互联网发展的“货到付款”、“分期购买”、预定等形式。
1.2.3社会环境“凉了”需求之热
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以及国外雕刻产业的兴起,余江县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的雕刻艺术品数量减少,目标市场由国外向国内转变。而在国内,受人们的消费观念改变及国内政治影响,国内市场并不景气。
1.2.4电商之路不平坦
受电商平台上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小件雕刻品因利润低种类匮乏、供给量少,而大件作品售价高需求少。供需失衡导致从电商平台销售出去的雕刻品寥寥无几。另外,信任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柠檬问题”,劣品驱逐良品导致卖家受损。
2、存在问题
经营上,销售渠道少,线上销售存在运输风险以及退货风险,物流上的消耗徒增销售成本,总体经营风险在上升;产业发展上,从调研结果来看,许多雕刻艺人都是自产自销,小作坊式生产,少数把雕刻做成颇具规模的事业。客源不稳定,产量少,固定成本高的缺陷使得个人生产不具有规模效应,此外,缺乏雕刻技艺精湛以及电商营销人才,电商发展受限;品牌建设上,缺乏特色雕刻文化和品牌故事,传播效果较弱;电商营销渠道起步较晚,并不成熟,短期内无法冲击传统渠道;技术上,传统技艺学习者较少,技术传承面临困境。
3、建议
适当增加销售渠道,精准定位国内需求,打造雕刻行业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传统的销售渠道为点对点,客源受到价格、工艺、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相对固定,销售范围有限。增加销量的重要的途径就是拓宽销路。随着网上购物的普及,线上销售将会是未来的趋势,电商平台可提供一个更广的销售空间。
整合资源,化散为整。集结各个生产个体进行生产,发挥规模效应,形成产业集群的优势。合伙开办公司,合力打造具有余江特色的雕刻,建设民间工艺品市场。同时利用江西处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共同腹地的区位优势,把余江的根雕推广出去。在厦门、上海、广州打造根雕销售平台,利用其城市影响力,吸引华中、华东、华南等大、中城市建立集散分销渠道。逐步在外地形成配送灵活、长期稳定的销售网络。一来打开市场,扩大了销路,二来增加了余江根雕的知名度。
全面深入进行品牌宣传推介。现代社会,依靠传统的口耳相传进行宣传推广只能在小范围得到成效,由于购买根雕的人群相对固定,口碑式的宣传带来的客源少而窄。打造余江雕刻品牌优势,可尝试微信、微博等平台的自媒体营销,依托网络讲述品牌故事,通过话题吸引人群注意,打造雕刻界的“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