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于新形势下的川剧保护与管理

基于新形势下的川剧保护与管理

作 者:本 莉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川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被许多观众所喜爱,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舞台魅力奠定了它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奔涌而来的新思潮和新型文化娱乐形式迅速瓦解了原本稳固的戏曲观众群,使得川剧生存环境险恶,自身功能弱化,发展方式粗放,后备人才缺乏。古老的传统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曲艺到底该何去何从?本文着重对川剧传承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加以分析,提出了川剧传承、保护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川剧;新形势;保护与管理

1、引言
四川曲艺,厚积千年,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民间文化中独树一帜,曾经历了“清唱扬琴赛出名,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的鼎盛,更与四川茶馆文化、码头文化等紧密结合,深深植根于巴蜀大地。川剧是巴渝地区移民文化激烈碰撞后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运用四川方言,吸收鄂、甘、赣、苏、皖、陕等地声腔和巴渝地方弹戏、花灯而形成的唱腔。川剧仅靠舞台上一桌二椅,演义上下五千年,方圆几万里的故事,带给人们无限遐想。川剧剧目包罗万象,艺人们把社会上流传的故事提炼、美化,带给观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它是川渝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载体,是巴蜀两地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巴渝历史和文化的川剧艺术,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精彩绝伦的表演,彰显着巴渝人们的智慧和生活。
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奔涌而来的新思潮和新型文化娱乐形式迅速瓦解了原本稳固的戏曲观众群, 使得川剧生存环境险恶,自身功能弱化,发展方式粗放,后备人才缺乏。古老的传统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曲艺到底该何去何从?
2、川剧传承保护的困境
2.1受众面越来越窄
川剧起源至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自抗日战争起,川剧进入了繁荣时期, 接着就是外来文化和新思潮的大量涌入,致使川剧稳固的观众群体受到冲击。奔涌而来的新思潮和新型文化娱乐形式迅速瓦解了原本稳固的戏曲观众群,西方文化、广播、影像的不断渗入, 直接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重大改变。
2.2作品内容不适应时代需求
川剧作品的内容大多延续了中国农耕文化中的精髓,利用四川方言演绎故事,宣扬忠孝节义。但是,自 1949 年后,各级学校教育均采用白话文,直接导致人们对古典文学缺乏了解, 甚至不明白川剧戏文中的内容和涵义,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不再关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川剧逐渐远离了生存的沃土,进入了城市的高雅艺术殿堂, 成为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欣赏的高雅艺术,能看懂、明白、喜爱川剧的人越来越少。当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式娱乐被人们当作消遣、娱乐和放松的一种重要方式,更受到大众的喜爱,而川剧不再受到现代人的青睐。
2.3剧团人才青黄不接
优秀的技艺性人才是剧团生存、 发展的根本前提。然而,从调查中了解到,川剧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有 65%都已进入不惑之年,40 岁以下的传承人非常少,人才队伍普遍呈现出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剧团对配套人才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川剧传承保护策略研究。
3、川剧传承保护的策略
3.1转变思路 、正确定位、培育市场
当前川剧的传承和保护,一是要从高台教化、寓教于乐的庙堂文化背景中走出来,走进民间。二是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历史条件下,川剧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进行体外循环的时间和空间已经极为有限, 客观现实催逼着剧团自身必须尽快实现转型升级,顺应艺术规律,找准发展坐标,参与市场竞争。
3.2加强对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
保护川剧, 尤其要重视并加强对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传统戏曲类项目保护的重中之重。一个剧种的传承,最终是通过戏班演员和乐员来实现的。
3.3积极推进川剧剧团改革,以创新求突破
体制创新是川剧艺术团体生存的核心。川剧艺术团体要根据市场需求,整合人、力、物等资源, 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适应社会市场经济、遵循艺术生产规律的新体制。机制创新是川剧艺术团体生存的动力。在剧团内部,人员管理要建立起绩效优先、奖勤罚懒、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形成人员能上能下、公开竞争、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 从而增强剧团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剧团生命力的旺盛与否重在作品的创新。一要对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调研,把握文化消费脉搏, 积极为新生产创作的艺术产品创建、开拓市场,从而确立剧团演出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地位。
4、结论
川剧,厚积千年,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民间文化中独树一帜,虽然有所衰败,但是伟大的川剧继承人们一直在努力复兴它。2006 年川剧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川剧人、民间组织及政府,掀起了挖掘传统剧目,发展、创新川剧的热潮。川剧艺术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川剧人,人人身怀绝技,他们成为川剧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正如戚序所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无形、活态,以人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因绝大部分信息都集中并生动地存储于传承人身上,使得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代表性传承人所在的剧团如今却大多生存困难、举步维艰,正逐渐与时代拉开距离。面对这种景况,我们只有勇挑重担、奋起自救,全面、积极地推进艺术创新、产品升级与发展转型,真正激发出川剧发展的内动力,才能使川剧的保护和传承之路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