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主要教育手段,阅读教学有效性关乎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若想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按不同文体提出不同阅读训练方法,以此提升阅读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形成阅读自觉。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1、造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无效性的原因
1.1 阅读教学步骤循规蹈矩
我们都知道,中国式教育已经在教育者的大脑思维中根深蒂固并且不可动摇,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教学原则已经“残害”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不论教哪个年级的语文老师拿到一篇文章后都会叫大家熟读课文,然后画出段落总结每一段的段意和学习每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这些无价值的东西,而不是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感悟作者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感想和收获,不去欣赏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灵气,也不去想像文章中生动的人物性格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也许那些无价值的东西对考试有帮助,但也只能帮助一时而不是一辈子。老师在帮助学生分析课文时把原先美好的东西——“肢解”,让原来赋有灵魂的文章支离破碎、生硬地塞到学生面前,并让其死记硬背。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思考课文能力,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不能好好吸收和理解文章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学习的动力,连动力都没有又怎么能去学好呢?
1.2 阅读教学手段过于形式化
随着人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被带入课堂,有的老师太过追求形式上的先进,以为这些先进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先进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老师的板书被荧屏上毫无笔体冷冰冰的字所代替,原先的黑板也被更换成彩色的图片,老师认为,这些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这样只会让学生认为在欣赏绚丽的课件,而不是老师在引导自己学习,反而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运用多媒体阅读教学中,老师会用一些图片来表达文章中抽象的东西,使之实体化,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
2、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目标引导,分层阅读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较忽视预习环节的目标设置,更多是让学生直接读课文。一个班级的学生在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教师可结合学生基础知识的厚薄和阅读能力的强弱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低层次的学生在预习中以基本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为目标;中层次的学生则要拓展到对文本中关键词句的理解;高层次的学生则可初步理解课文的主题、写作特点等。如预习《济南的冬天》时,低层次的学生要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疏通基本的生字词,做到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同时能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济南冬天的特点;中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对济南冬天“无风、响晴、温情”的基本特点做简单分析;高层次的学生则要在把握济南冬天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2.2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阅读的重点是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通过课前目标导学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知,也基本扫除了字词方面的障碍,接下来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根据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如在《社戏》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预习后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戏以及作者对社戏的感情,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社戏?‘我’为什么对‘社戏’情有独钟?围绕‘社戏’,文章重点写了哪几个片段?为什么要这样处理?”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了解社戏过渡到了解作者的故乡,为体悟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奠定了基础。
其次,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及时指导。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文中哪两个地方用了‘聪明’一词?文中‘聪明过分’‘太聪明’两个短语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探究后教师要明确:在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时,“我”觉得掉面子,说自己“聪明过分”是深深的自责,是嘲弄自己;父亲嘱咐茶房后,“我”自责“太聪明”了,较前句表达出的内疚更甚。这样写的目的是褒义词贬用,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表明了“我”自以为聪明,实则不聪明,突出“我”对父亲所做的事情的不理解,展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疼爱,为后文写背影作铺垫。
2.3 读写结合,感悟体验
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学生对文本的内涵已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体验和感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课堂中的讨论和交流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这里主要指的是书面表达。
在采用读写结合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做起。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如何理解这句话?藤野先生为何在作者心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这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并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其次,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本的内涵,并把在文本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后,教师可以以“我的生命我做主”为主题,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表现坚强的故事、展现热爱生命的图片等,让学生在活动后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如此,学生在生活中的感悟深刻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3、结语
语文是初中教育阶段的核心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的主要内容,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对初中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但传统阅读教学方式下,很多学生体验不到阅读乐趣,缺少阅读主动性。因此,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阅读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文体采取不同教学策略,使学生获得不同阅读体验,对阅读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1]苏洁.异构课堂呈精彩,有效教学引思考——浅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2016,(12) :47.
[2]张晓剑.站在学生角度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浅谈如何转变初中阅读教学现状[J].课外语文,2015,(06)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