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创建教学情境生活化,产生问题,导入新课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地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来发现问题,并在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地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喜悦。因此每次上新课,我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然后编成小故事,并配上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这样把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学生都积极地参解决小故事中遇到的问题的活动中。小故事就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看公园里有旋转木马、小火车、旋转小蜜蜂、碰碰车,多好玩啊!但是我们要先用自己的实力去获取每一种游戏的入场券,你们有信心拿到入场券吗? 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想要去哪里玩?
学生们自由地互相讨论着,争相说出自己喜欢玩的游戏。
趁着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之际,我提出了问题:“旋转木马的门票15元钱一张,全班56个同学共需多少钱?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知道怎样列式吗?”(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
学生讨论后得出算式,教师板书:36×15。
接着我又提问:“可老师带了800元钱够吗?”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高度评价之后,我又提出:“现在看谁最聪明,能根据这些门票问题提出其它问题?”这一下教室里可炸开了锅,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提示中擦出了创新的火花,我从学生的问题中选择几条有价值的供全班解答。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创造了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继而又推出“买门票”的情境,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高涨。这样,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产生数学问题,不仅增加了数学的现实性,又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活味。
二、营造教学氛围生活化,使教学气氛更轻松,愉悦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从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方面着手。
(一)发现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模拟购物
师:“拿你们换好的钱,到无人售货商店去买玩具,大家一定要
诚实,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出示几种标价不同的玩具)
师:“大家准备好钱可以来买了,说清买什么,你是怎样付钱的?”
学生分组参与到购物活动中。
师:“没买到玩具或买玩具剩下的钱,你打算怎么办?”
学生议论纷纷,有说交学费的,有说买文具的,也有说捐给希望工程的。
第一个环节使学生意识到兑换人民币的意义,而第二个环节则使学生体会到了做数学的乐趣。这样一来,就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面临数学问题,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挖掘生活素材,解决问题(应用题)
在一节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练习课上,用旅游活动作为练习设计的主线。“旅游中的数学”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让学生自己编题,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运用有效的数据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回忆旧知,并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的上述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生活中,让学生觉得学起来亲切、自然。
三、课后作业设计生活化,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的运用除了体现在课堂的实践练习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到课后的生活实际。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在学习了“米和千米”这一内容后,布置学生放学后和父母一起去散步,对所走的路程量一量,估一估,比一比,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去感受“米和千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对所走的路程与时间作一个记录,第二天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
生活是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让数学走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使数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让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