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联储加息,市场流动性收紧,人民币态势总体稳定,面临小幅加息,未来是否继续加息取决于美国贸易政策。
关键词:美联储;加息
美联储加息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简单来说就是美联储通过提高美元的存款利率,使得美元顺势升值。加息会直接推升短期利率水平并影响到长期利率,进而影响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从而对美国经济形势产生影响。另外加速美元回流到美联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回流现象出现。
美联储上周召开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鉴于表现良好的美国经济数据,市场目前普遍预计,美联储将在本周的货币政策会议上作出加息决定,而且很可能将会传达出继续紧缩政策的信息。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报告显示5月份新增非农就业22.3万人,超出此前平均预期的18.8万人。投资者预计5月CPI及核心CPI年率都将超过美联储2%的目标。除此之外,美国三季度GDP增速料将远超3%,美联储14日加息基本已成定局。
欧洲央行将在6月14日举行的议息会议上讨论如何削减其每月300亿欧元的资产购买项目。这意味着在美国寻找收益的投资者减少,这反过来将推升美国国债收益率。周四(6月7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升至2.994%,创近两周新高。债券收益率与债券价格反向而行。
美联储加息一方面造成资金回流美国,市场流动性收紧;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纷纷加息预期大概率跟随美国加息,随着美元走强,全球资金大转向,外资不断出逃,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早已遭遇重创。
北京时间6月14日凌晨2时,美联储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至1.75%-2.00%。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2次加息,也是2015年底以来第7次加息。美联储加息符合市场主流预期,其溢出效应或对新兴市场造成一定冲击。由此产生一对矛盾,如果加息,就会抑制国内经济增长;如果不加息,则将导致货币贬值和资本外流,这会冲击这部分国家的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安全。
美联储新一轮剪羊毛的外溢效应进一步增强。美联储加息直接造成人民币贬值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资本外逃。美元走强对其他国家货币造成威胁,如阿根廷等,货币崩盘会给全球经济造成威胁。同时,加剧大宗商品的疲软,让一些资源输出型国家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金价看来没有受惠于贸易紧张情势升高带来的避险情绪,但却受到美元走强以及股市好转的影响而下跌,看来投资人正在美国债券以及日元等货币寻求避险。近期金价仍将面临压力。房价取决于货币发行量和增长速度。美联储加息势必导致信用紧缩,戳破房地产经济的泡沫,房市回落。
在市场普遍关注流动性是否会再度受扰动因素影响背景下,央行下一步货币操作引人关注。央行大概率跟随美联储“加息”。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利差,预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上调将波澜不惊。
近期美元走强,人民币对美元小幅贬值,但人民币有效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甚至有所升值,即人民币对欧元、英镑等非美货币升值。这说明当前市场情绪较为平稳,不存在明显的人民币贬值预期,近期一些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也将带动人民币资产需求增加,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事实上,我国央行“加息”有两方面原因,从外部看,全球量化宽松结束,加息周期已非常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需要在货币政策上有所反映。从国内经济基本面看,预计我国二季度GDP的增速可能超出市场预期——外需较平稳,贸易摩擦还没带来实质性影响;内需方面,尽管投资有所回落,但由于房地产投资高位对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落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速超出市场预期。在此背景下,央行的货币政策有调整的空间。
我国对美联储加息给出自己的对策,2017年中企对美投资大幅下滑,从2016年的452亿美元骤降至294亿美元,降幅高达35%,且其中有180亿美元投资还是2016年宣布但在2017年才完成的交易。减少对美农副产品进口,大豆进口也转向巴西,美国奶制品也很可能滞销。
在结构性去杠杆、严监管稳货币的框架下,央行总体流动性态度是“稳健”的,6月加息的冲击影响应该也在可控范围内。
后市展望:市场大佬谨慎看待美股前景。随着地缘风险淡化等众多利好因素,美股上周继续上扬,但比2018年1月26日的年内高点下跌3.27%。市场预计本周市场将继续波动。
不过,对于年内剩余时间里美股的走势前景,市场大佬依旧给出了谨慎预期。在2-3月间经历了剧幅波动调整之后,美股三大指数在4-5月连收两根阳线,目前股指与开年基本持平。而与此同时,在美联储政策紧缩力度快马加鞭的背景下,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升破3%,上行的融资成本已经对能源等周期性行业造成了冲击,相关板块股票的表现也因而跑输大盘。
达拉斯联储主席卡普兰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仍属宽松,暗示美联储可能至少再升息两次。美国亚特兰大联储主席、2018年FOMC票委博斯蒂克(Raphael Bostic)表示如果贸易争端的形势恶化,他可能排除今年第四次美联储加息的可能。联储高官们正在考虑在未来的声明中更改对于货币政策的措施——从“宽松”(accmmodative)改为“中性或收紧”(neutral restraining)。自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就一直使用宽松这一措辞。如果美联储改变措施,将意味着政策将从刺激经济增长转变为防止经济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