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 者:任广云 (贵州省盘县羊场乡九村中学 553521)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用品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判断能力。现在这一门学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语、数、英三个学科相比还差得很远,今天我想谈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趣味性的导课形式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常见的趣味性导课形式有:
  1.小品导入。依据课文内容,事前编排简短的小品,让学生亲自参与,既能让他们获得一定的体验,又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珍惜时间》一课时,一上课,我就拿出50元钱,请一名同学帮我买东西。学生争着要去买,我就请了一个学生上台,我说:“请给我买一分钟时间来。” 这个学生显得很无奈,说:“我买不到。”我就顺势问其他学生:“看了这个小品,你们有什么体会?”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时间是买不到的。”我就很自然地引入课题:“是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珍惜时间》时间这一课。”这个小品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小品也突出了时间宝贵这一要点。
  2.讲述故事。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之一。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积极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吸引学生,导入新课。
  3.渲染。针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容易被新异的刺激吸引这一特点,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能很快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快乐的“六一”》一课时,教师一开始就播放《快乐的节日》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跟唱,在学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后,情绪高涨,教师再顺势揭示课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经验
  教学,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如教学《爷爷、奶奶讲的故事》一课时,由于爷爷、奶奶那一年代的生活跟现实生活相比,显得比较遥远,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在课前,我先让班上的学生去采访爷爷、奶奶们,并把班上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及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采访时记录下来的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爷爷、奶奶小时候——也就是解放初期,新中国“一穷二白”时的照片,请学生谈谈观看照片时感受,谈谈自己的成长环境,谈谈自己在成长中的所见所闻及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爷爷、奶奶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里,学生体会到了爷爷、奶奶小时候生活的艰辛,从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成长环境的优越和生活的幸福,也更深刻地了解和感受了新中国的变化和进步。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因此,在课堂中,学生的情绪深深地受到了感染,情感上产生了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三、《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注意拓展延伸
  教材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围绕教材提示的内容展开,但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它只是一个教学的载体,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再不能是“足不出户”的相对封闭的、仅仅局限于教室的小课堂的教学,这种教学是不能给学生真正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的。我们应该努力建设以教材为核心,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向生活与社会延伸的“大课堂观”的教学,教学内容要有延展性,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像一张蜘蛛网一样,有中心,有主题,但四面八方都有一根线与周围的生活相联系,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
  例如在执教《怎样看电视》后,我让学生回去与家长一起制定关于看电视的协议。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下转第39页)(上接第41页)认识落实到实践上,增强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又如学完  《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后,让同学们在课后进行“小走访”、进行“小分析”、并在教师指导下写出家乡附近交通安全状况的“小报告” 。
  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因为课程上的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所以从学校到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要从思想上提高重视,将《品德与社会》课正规起来,真正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
  1.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力度督查开课情况。学校要按课标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严格进考核。
  2.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深挖教材,切实上好每节品德课。 
  3.注意引导家长和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塑造学生灵魂,教育学生成才中的作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品德与社会学科同语数一样重要,绝非是可有可无的“副课”。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只有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建构课堂,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来源,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