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新时代阳明心学的管理价值

新时代阳明心学的管理价值

作 者:王文杰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阳明心学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新儒学的哲学根基,其主要宗旨在于“致良知”,强调良心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这是追求的境界。然而在中国原有的管理哲学思想被忽略了长达以世纪计数,在人文、人本管理上,西方的管理理念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究其原因,在于西方的管理理念没有注重人的本心,而阳明心学的“良知说”、“知行合一”、“致良知”构成了的本体功夫论恰恰弥补了西方管理理念在此方面缺陷,这也是阳明心学去粗取精,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阳明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人本管理

一、阳明心学简介
随着传统思想的挖掘,中国管理学界逐渐的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本土管理学派日益兴起、逐渐壮大,影响力不断增强。当李平提出我们需要从中国本土的管理哲学中寻找管理理念的新方向,本土的管理理念研究要和优秀的管理思想像结合。就目前而言,一些重要的管理理论,例如“C理论”,还是儒家管理哲学,均来自于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管理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理念的外在表现。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道统在后世几千年里被哲学人士广泛引用并注入其所在时代的精神文明精华,以更好的契合所处时代,这也为传统的管理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其得以在数千年的大浪下熠熠生辉。“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为《王阳明四句教》。讲求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二、西方人本管理的内在缺失
西方管理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局限性,即当霍桑的实验结果公布于世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思潮日益壮大,对于员工个人如何改变其行为以实现组织利益的理论比比皆是,但是大部分都没有考虑其实施的可能性,缺乏社会基础。然而在此时,西方的麦格雷戈提出了Y理论,其对于人性的各种假设以及相关的理论实乃是西方管理理论的一大补充。Y理论提供的一系列人性假设,为人本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领域。Y理论强调着个体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而这一力度取决于个人对于目标的承诺程度。此外,还有X理论,与Y理论截然不同。然而不论是X理论还是Y理论都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了,其作用以及弊端或者说是缺失都已暴露出来。两者的缺失在于过度强调“自我控制”本身,而没有考虑如何实现自我控制,未考虑到实际中的大部分人都难以做到自我控制,这一基础的缺失,使得理论本身的实用性逐渐的受到了怀疑。在人本管理中不应过度的强调行为,应该更加注重指挥行为的思想,人的行为准则。
三、致良知的价值体现
西方管理理念宣扬着各式各样的人本理论,然而大部分都停留在形式口号上,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处。例如德鲁克的“自我控制”言明只有能够实现自我管理自身行为,也就是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底线原则,才是真正的目标管理。然而西方的大部分理论都忽略了自我控制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这一层面的考虑。阳明心学作为儒家学派,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特别是其中的“致良知”就是考虑到了个人行为准则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强调以良知为准则,做到不因外界的诱惑或其他因素,仅凭内心良知出发行事。正如王阳明所说“知先行后”,这与哲学上的意识指挥行动,实践决定意识想契合,在做到“知”后,即所谓行事准则或是相关条例,然后才是“行”,并且知与行是循环的,在行中检验自己的知,以求改善,如是才能知行合一。
四、致良知的管理实践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乃是磨炼心性的学问,不需要有太多的专门学习,重要的是在事情的认知上,需要自身的实践与理论的认知相结合,这才是实现自我控制的方法。西方人文管理的愿景同组织低效的悖论反映了知行的割裂,在这里需要进行强调,知行合一注重的是道德原则的问题,而非所谓的认识论的问题,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强调行动,而非一味的提高自身的“知”,做到知之然后而行之才是最重要的,片面的强调一方只会失去其作用。阳明心学旨在从实践的角度来探讨人的心性,也就是注重道德修养必须转化为道德实践的过程。
五、思考与期望
本文阐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致良知”,以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些运用,指出了西方人文管理理论中的缺失,管理思想的缺陷不足即实施可能性的问题。并因此为出发点阐述了心学管理理论。然而只固守本土的管理文化是不足以使之进步完善的,中国哲学必须与西方哲学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才能发现各自的价值所在,吕力认为“中西互释是建立、传播和发展中国管理学术最可靠的路径,从独特性与共同性而言,中西互释是建立管理学中国学派的唯一路径”心学最为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身兼具着儒家文化的特点,在全世界也有着其群众基础,这有利于打破西方管理学主宰的局面。中国管理学领域现在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与西方理论的直接对话,单纯的各自研究理论在语言不通,人文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的因素条件下,双方都难以真正的理解其价值以及改进方向。只有两者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求同存异才能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沈善洪, 王凤贤. 论阳明心学及其积极影响[J]. 东南文化, 1989(6):171-177.
[2] 朱晓丹. 论人本管理[J]. 学习与探索, 2004(3):89-91.
[3]武薇. 致良知论——阳明心学思想初探[J]. 高校教育管理, 2010, 04(4):81-87.
[4] 王雷松.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研究[D]. 河南大学, 2004.
作者简介
王文杰(1997——),男,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管理类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