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是当代青年的学习榜样,其对于当代青年家国情怀的养成具有重要学习意义。本文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切入点,概述青年习近平家国情怀的养成和基本内涵,探讨青年习近平的家国情怀对当代青年成长的启示。
关键词:习近平;青年;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话语表达形式,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经典的语录是我国古代传统“家国情怀”的基因,是在中国传承千年的普世价值,并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在当代中国梦就是家国情怀的表达。家国情怀,即对于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是爱家和爱国的集合体。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 年1月至1975年10月期间,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梁家河度过了上山下乡的七年知青岁月,正是这七年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习总书记养成了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培育了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路的家国情怀。
一、青年习近平“家国情怀”养成的渊源
价值观作为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因人而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逐步形成的。青年习近平“家国情怀”养成的有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客观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对其的影响以及自身追求精忠报国的主观因素共同影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展现了青年时期习近平上山下乡插队当知青的七年生活,习总书记青年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中流露出其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伟大的家国情怀。
二、习近平“家国情怀”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常怀爱民之心
习近平的“家国情怀”思想体现为他常怀爱民之心。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住土窑、睡土炕,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在艰辛的生活中,他和当地百姓渐渐地成为“一家人”。后来,当他离开时,他说:“陕北的人民养育了我,保护了我,我虽然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但再也离不开人民。”他还常说自己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在正定工作时,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他的勤政爱民正是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二)常思兴国之道
习近平的“家国情怀”思想体现为他常思兴国之道。1973年,同去的知青在准备进入大学读书,而习家的背景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那一年,除了习近平,梁家河的北京知青已经全部离开,而习近平“下定决心不走了,要凭自己的本事,给村里做点事”。在担任梁家河村支 书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梁家河的沼气池是陕北的第一座沼气池,也是全陕西省的第一座沼气池。在梁家河时,习近平就常思兴国之道,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一直切切实实为人民做实事,解决农民生活的困难,为人民的谋幸福。
(三)常念复兴之路
习近平的“家国情怀”思想体现为他常念复兴之路。对于家与国的关系,习近平认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2012年11月29号,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他表示中华民族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习近平家国情怀的最新表现形式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因为这个梦想既是国家梦、民族梦,又是人民的梦、个人的梦。
三、习近平的“家国情怀”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一)重视亲情、与人和睦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我们要珍惜和亲人相处的时光,在青春最好的年华里,除了奋力拼搏,还要关爱我们最亲的人,孝顺父母、重视亲情这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爱人者人恒爱之”,与人和睦、与人为善也是一笔财富。习近平无论是在梁家河,还是在其他的岗位,对于人们的求助从来是尽力帮助,习近平用他的真诚、善良、感恩和人们交往,这种善良不是一时片刻,而是从一而终,正是总书记这种真诚、善良、感恩的品格,帮助他赢得了人民的认可,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二)热爱读书、成长成才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先”。青年时期是读书的好时候,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励志成长成才。从北京到梁家河,别人带衣服,习近平带了满满两箱子书。习近平不仅能干活、有主意,而且“爱看书”“好学”,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年纪虽然小,但是处事沉稳,大家都听他的。这种沉稳的性格和在讲道理中蕴含的言语的力量,这正是读书和学习所赋予他的,读书的益处不言自明,并且不分时间、地域和人种。现在大家时常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苦恼,青年应该学习这种爱读书的精神,如饥似渴的读书,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只有在书中才能领悟真谛。
(三)勇于担当、实干务实
新时代的青年,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残酷和不知道贫穷的痛苦,很幸运的在分享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要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奉献,勇于担当、努力学好本领、成为实干家。我们每一个青年人都应该为国家社会的发展立下志向,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要将自己的未来与国家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光荣、一种使命,也是人生奋斗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我的上山下乡经历[J].学习博览,2010(12)
[3] 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03).
[4] 禚明亮.学术界“家国情怀”研究述评———兼论对“家国情怀”研究的几点建议[J].高校社科动态,2015(01).
[5] 黄丕铂. 从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感知人民领袖的成长[J].创造,2017(11).
[6] 刘国娜. 从习近平的“家国情怀”探析现代家庭伦理建设[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2).
[7] 从家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的 “家国情怀”[J].共产党员(河北)2017(04).
[8] 徐文秀.多一些“家国情怀 ”[N].人民日报,201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