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体育与健康课融入拓展训练的研究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融入拓展训练的研究

作 者:詹秋华 (福建省厦门市梧村小学 361004)

一、前言
拓展训练是指在设定的情景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完善人格的一种体验式学习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其内涵是以它“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笔者采用角色分工、体验学习、脑力激荡等拓展训练的方法融入到体育课堂中,通过调查问卷法、量表检测法等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具有可行性,融入拓展训练进行体育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在意志品质和交往能力方面有显著性的变化,为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完成“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方面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厦门市梧村小学2010、2011级五年级、六年级学生共 182 人,实验班90人,对照班92人。
(二)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针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90 份,回收率100%。
2.量表检测法
通过量表检测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与变化进行比较,并对数据进行归集。
3.数理统计法
运用体育统计学知识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后检测得出以下结果(表1)
表1  实验组实验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意志品质状况测试统计表
 分析:对实验组90名学生进行实验前的测试,根据《爱克心理检测精灵》检测,对照平均分值,得出实验班学生交往能力一般,同学关系一般;意志品质较薄弱。
表2  实验组实验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意志品质状况测试统计表(见右上表)
 分析:通过融入拓展训练后再次对实验组90名学生进行进行测试,经统计平均分较实验前提高了2.1分和4.9分,根据《爱克心理检测精灵》检测,得出实验班学生交往能力良好,同学关系良好。
笔者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采用拓展训练的角色分工、体验学习、脑力激荡等方法进行干预,实验组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意志品质在实验前后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笔者在实验中如何将拓展训练方法有效融入体育课堂作如下阐述,供体育工作者交流并借鉴。
表2
(二)拓展训练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
1.角色分工,形成合作
角色分工是指学习集体或小队中,根据活动内容,分别承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任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都在合适的位置上体现自己的价值。例如平衡技巧素质课“同舟共济”采用角色分工:各队学生自荐担任队长,由队长根据学生的高矮胖瘦和身体灵活性、男女生比例等实际情况,安排参加活动同学的先后顺序,排列活动队形,确定主要位置成员,每个队员担任不同的角色:有的是“船心”,有的是“船头”、有的是“船尾”、有的是“船帆”等并完成相应的任务。每队学生在一个废旧轮胎上,进行十分钟练习时间,看看哪个队站在轮胎上的人最多,时间最长。还有,在灵敏素质课“突破重围”也可采用角色分工,当然,最重要的是在于分工合作的沟通和交流上的引导。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适应新的合作环境。学生在团队中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乐于交流与合作,形成意识与能力,更好的达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方面的目标。
2.体验学习,培养意志
体验学习是指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以及独立解决问题来获取参与活动的体验,并与他人分享感受,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达到改善心态、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等目的。例如,在奔跑素质课“搬运物资”的教学中:设定场景,以各组为单位,两名同学合作拿好体操垫依次连成一排,队尾的体操垫放置“物资”,听到信号后,由队尾开始将“物资”依次向前传递,传递后两人迅速持体操垫跑到队伍前重新组成排头,齐心协力将“物资”运送至终点。这个过程,小组成员需要默契配合,相互沟通协作,探讨最佳方案,最快地运送至目的地。这样,通过体验学习的运用,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小组讨论、团队合作,从而解决问题。在不断体验失败、成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信自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形成竞争意识。
3.脑力激荡,解决问题
脑力激荡是利用了集体思考和讨论的方式,使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发生连锁反应,以引起更多的意见或想法。它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容许异想天开,想法越多越好,不容许批评别人的意见,但可以将别人的意见加以组合或改进。例如,在团队合作课“蜈蚣翻身”的学习中,采用脑力激荡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特别好!有的同学说:“活动时每个人之间的距离要适中,这样可以让钻的人更快的通过”、“我们队又改进方法,一前一后都向里面转,面对面,就好像拱桥一样,一个个往前跑”、高矮胖瘦要合理搭配,要使整条“蜈蚣”顺利“翻身”,每个组员都要快速“翻身”和“蠕动”…… 。通过脑力激荡,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他人对此问题的看法,集思广益,思想和情感得到沟通,经过综合和整理,及时修正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自我认识、体验、探索和成长,激活学生心理。通过这样的思维碰撞,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很多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合理地将拓展训练运用到体育课堂中,不仅可行,还能降低教师教学组织难度,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会有效地进行任务分工,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坚强意志品质等起到事半功倍的收效。因此,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的培养目标下,体育教师应努力钻研,合理运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学校拓展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5]毛振明、万茹.小学体育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6]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