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美国正面管教经典教育体系的本土化,正面管教的德育价值逐渐为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如何将正面管教的方法技能进行筛选、整合,并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制的教学中,笔者在所在学校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借助正面管教中向上、向善的积极心理学能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促进学生道德素养、法治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正面管教;道德与法治;小学教学;技能
新课程提出“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正面管教”教育体系代表着这种先进的教育观,深受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对儿童心灵的关注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心灵成长,即“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发展看作与学业学习一样不可或缺的儿童发展的双轨之一。它是目前新课改实践现状中对德育课程实施不足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将新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育人实践。
正面管教来源于美国,由简·尼尔森创立,是美国公认的经典育儿体系。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正面管教主张让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培养孩子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总目标与内容标准中,均涉及到“学会欣赏、尊重人;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沟通、正确处理矛盾;学会与人交往、合作”等内容,也强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反思与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组织意识的培养。这都与正面管教的理念和实施目标有着很多共通的地方。为此,笔者作为思品教师同时也是正面管教讲师,将两者有效结合,形成了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有效的沟通法则;相互尊重换位思考;建立合作获得共赢等系列技能,并创造性地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制学科课程教学之中。
一、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运用该技能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参与讨论,共同商定解决方案。另外,允许被帮助对象选择自己认为最有帮助的建议,使之明白同学是专注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责难、羞辱他们。“犯错误还是成为错误”活动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区分“我犯了一个错误”和“我是一个错误”,帮助学生找出犯错误的原因,知道人人都会犯错。继而知道如何面对错误,并懂得从错误中学习。
执教一年级下《道德与法制》第一单元“不做小马虎”主题为例
【老师让同学们讨论书本中“生活中的小马虎”图片内容:有人忘记做题目了;有人找不到自己的东西,忘记丢在哪里了等等。老师问道:你有经历类似的事情吗?那你当时感觉怎样?小c轻轻回答说:“我感觉很难受,觉得我自己被看成了一个坏孩子!”老师灵机一动,拿起刚好放在讲台上的水杯走了几步,在全班面前装着不小心把水倒在了地上。老师不好意思地问:“很抱歉,老师刚才犯了一个小错误。”“是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错误呢?当我们犯错误时该怎么做呢?”通过头脑风暴讨论出许多建议方法,学生明白了犯错误是正常的,不必过于责怪自己,只要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吸取教训,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好方法进行改进。这时,老师又一次关切地问小c:“假如下次你再犯错误你会怎么办?”小c此时便有了正确的答案。老师在这节课上既教会了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也教会了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
二、有效的沟通法则
运用该技能的目标在于,通过头脑风暴列举班级中令人感到烦恼的事情,引出相应的改进期望,以顺利表达自己与人沟通的烦恼和希望。 此技能的活动有“烦恼和愿望”和“我句式”。
以执教一年级下《道德与法制》第三单元“家人的爱”主题为例
【老师在开展“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讨论环节时,让学生头脑风暴还有哪些爱的表达方式。这时小v建议每人画一幅家庭画进行展示。话音刚落,立即有不太会画画的同学表示反对意见。本来脾气暴躁的小v被气得捏紧了拳头。老师意识到活动不能再进行下去了,于是说要换个情感游戏来玩一下。老师要求大家用“当 ( ) 的时候,我感到 ( ) 。”来说一句话。其他学生都纷纷说完后,小v才不情愿地说:“当我的建议被反对时,我感到很生气。”老师马上追问:“那你希望怎样?”小v语气稍微平缓下来,说:“我希望大家要学会相互尊重,用头脑风暴选出最好的答案,而不能马上否决我的建议。”此时,老师小结了刚才“我句式”活动,表扬了小v用此方法表达自己不好的心情,合理地提出自己的希望。接下来,老师要求队员们继续用“我希望 ( ) ”句式把自己的建议表达出来。很快,学生们就想出了很多传递爱的方案。】
三、相互尊重换位思考
运用该技能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角色代入和换位思考过程中感受不被尊重时的失落感,能及时调整自我情绪,以及得到尊重时所带来的幸福感。其常用的正面管教技能有“尊重差异:外面是丛林”活动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对待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方法”,理解“差异”没有“对错”之分,从中学会尊重他人的差异,通过理解差异共同解决问题。
执教一年级下《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请帮我一下吧”主题为例
【老师与学生分享书里小男孩不会系鞋带和小女孩不认识字的图片,老师问学生: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或小女孩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们有的说:他们怎么这么弱,连系鞋带也不会,我早会了。有的说:我的朋友学习都很棒,这个女孩子好多字不认识,我可能不会和她做朋友吧。这时老师组织起“尊重差异:外面是丛林”活动。老师先出示狮子、老鹰、乌龟和变色龙四种卡通动物手偶,让学生选出自己最想成为的一种动物,相同选择的同学组成一组。学生分组后在活动表格中写下了想成为某种动物和不喜欢其他三种动物的原因并请小组代表大声宣读表格清单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的好朋友跟小动物一样,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缺点。想像一下这两个小朋友会有其他什么优点吗?学生们各抒己见:可能不会系鞋带但是足球踢得很棒;可能这个小女孩字认识不多,但唱歌很动听等等。老师小结:所以我们该如何对待同学?学生A回答到:“我们不能因为这位小女孩不认识所有的字就不跟她玩。”学生B接着说:“我们要多想想这个小男孩的优点,我们就可以友好相处了!”接下去拓展环节老师再引导同学们思考怎样帮助别人。】
四、建立合作获得共赢
运用该技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懂得合作的意义和方法,例如帮助学生探索出如何应用和回应关系中权利的方法,明白在权利被分享时问题能得到最有效解决的道理。此技能活动有“过界:双赢”和“探索权利:建立合作”。
以执教一年级下《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大家一起来”主题为例
【老师在执教《大家一起来发现》时给孩子们讲述了《小鹿和猴子》的故事,让孩子们讨论小鹿和猴子为什么都吃到了自己的美味?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体验到合作共赢的内涵,于是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过界:共赢”活动。老师先让学生两两分组,站在一条绳子的两边。活动规则是想办法让对方过界到自己的地盘为赢。结果有的学生直接放弃让对方赢,有的双方各不相让。老师便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哪对同学两个都赢的?此时学生如梦初醒。老师启发道:“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大家都赢,我们就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了。那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小鹿和小楼为什么都吃到了自己的美味?”学生心里便有了答案。老师对“过界:共赢”活动的运用促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更有效达成了学科课程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要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正面管教的融合始终在路上,教师应在融合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规则意识和道德情操, 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法治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教育部.道德与法治 ( 一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 [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 [M].玉冰,译.北 京:京华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