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义务教学中,语文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课,也是一门综合性语言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利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来实现语文的有效性呢?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语文教学者很长一段时间,今天,笔者就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以生为本;主体性
前言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既然目的是育人,那是否自当以人为本,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那教学过程中,又是否应该以生为本呢?我想,各位教学工作对此都有自己深刻的认识,也有不同的实践方法。下面,笔者就来谈谈我对此的看法。
1、首先以生为本,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发挥主体性,教师就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具体包括如下措施:
1.1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课堂学习,没有学生发挥的余地。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当然,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不是让学生将课堂宝贵的时光消耗掉,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具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先为学生铺垫了课文的背景情境: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你学习很努力,但是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依旧很大;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是似乎大家都不理解你等等。面对这些困难,你们也许会感到困惑、迷茫,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在为学生铺垫了课文内容后,我们可以将课堂时间分为四个阶段:10分钟——自主学习;15分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总结;5分钟——学生消化知识。这样的时间调控,既给了学生空间,教师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1.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铺路搭桥
当然,在学生还没有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的时候,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而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
比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为学生在黑板中画出了一个图表,让学生通过自主读课文分别填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以及天气征兆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图表填空,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更加清晰,不再杂乱无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自主学习,进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其次,以生为本,需要艺术地组织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除了科学的教学程序,教师还需要艺术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进而实现以生为本的目标。
比如,在让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如果有些学生东张西望,或是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找出读错的地方,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聚精会神地看书;又如,有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对这些问题基本没有思考,那么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找这些同学回答问题,或是对其他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并让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然后将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对于那些对水浒故事感兴趣的学生,我也鼓励他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将其在课堂上表演出来或是为学生讲述,来增加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趣味性。经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知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并且学生更加积极活跃地参与课堂活动。
艺术地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体地位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再者,以生为本,需要强化师生互动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生动鲜活的课堂体验中丰富情感,活跃思维,促进思考感悟。
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年代久远,对生活经验匮乏的中学生而言并不容易理解,不明白作者写自己在仙台留学经历和狂热的日本青年的目的和用意,更是对作者“弃医从文”的行为感到困惑和费解,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要另辟蹊径,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紧抓文章中心,通过条理分析和借助已有的知识去体会作者流露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强烈的忧国之情,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感悟。这样一来,这篇文章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
当然,以上也仅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教学经历的老师自然会有不同的见解,笔者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致力于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探索,从教研的角度出发,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实现有效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凤鸣.新课改实施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5(23).
[2]王威.如何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培训,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