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纵观教育改革,无不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课堂上,培养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是核心,向外多维度联结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与文本的联结;文本与实践的联结;文本与媒介的联结。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才会落到实处。
关键词:联结策略;文本;阅读素养
一、引子
不管是国际上PISA、PIRLS等考试对学生阅读能力综合要求,还是国内语文核心素养浪潮的呼唤,运用阅读策略指导阅读课堂是当今必要之举。
联结策略作为重要的阅读策略,是由文本向外多维度联结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是其他阅读策略的基石。只有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联结”阅读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构建以“联结”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课堂
(一)文本与文本的联结,让阅读“立”起来
奇.阿尔博姆曾说“没有哪个故事会孤零零枯坐一旁。故事们有时候在街角相遇,有时候一个又完全涵盖了另一个,就像石子躺在河底。”[1]我们阅读到的文本与各文本信息都联结着。
1.上下文的联结,挖掘文本的深度
文本内上下文的联结,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在文本上下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只有入情入境地深入挖掘上下文的词句间的联结,才能加深对文本内涵的思考。
在教《珍珠鸟》时,我将描写珍珠鸟段落顺序打乱,要求重新排序。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从珍珠鸟的具体位置角度思考,抓住由远及近的关键词梳理顺序;有从珍珠鸟对我态度变化进行梳理;有抓住作者与珍珠鸟关系越来越亲密的词句排序。
迥然不同的思考角度说明学生在阅读时,潜移默化中运用联结策略,联结了各段落的关键细节。深入思考了文本的思想内涵,理清了段落间的逻辑顺序,使阅读达到连贯性。
2.类文本的联结,扩展文本的宽度
文本外类文本联结,指在阅读时将文本与自己先前读到的相类似文章讯息相联结。这又可分为类主题、类结构、类表达手法等。
如在教“走近毛泽东”单元时,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示毛泽东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课上可适时纵向联结毛泽东其他历史故事;横向可联结其他革命者,如周恩来、朱德等故事。此类联结能燃起了学生阅读欲望,也让单一的文本内容变得丰满。
3.文本跨学科的联结,延伸文本的广度
语文阅读文本的理解有时候不单单局限于语文学科,它可能需要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助力,这就要求适时的跨学科联结。
如在教《陆羽与茶经》时,文本语言具有白描特点,此时进行与美术白描手法的联结,学生更能深入理解白描这个概念。像这样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有意识在阅读中发现语文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多次训练中培养学生重视学科渗透的理念,更能加深对知识全面掌握。
(二)文本与实践的联结,让阅读“鲜”起来
1.文本与自我体验的联结,让阅读共鸣化
在阅读文本时,特别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通常会 “一方面接受作品给予的情感信息,另一方面也把自己的情感信息对象化到鉴赏的客体中去,从对象中见出自己。”[2]
如教《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我先让学生聊自己难过时会做的事,填好自己的悲伤圈。再引导提取文本中毛主席失子后的表现,完成毛主席的悲伤圈。最后通过联结(见图1),让学生真切体悟到伟人的凡人一面,更加深入人物形象理解。
图1
2.已知信息和新建信息的联结,让阅读丰富化
在阅读知识性文本时,常会读到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信息。但我们可以与已知的信息建立联结。如教《太阳》时,我利用表格让学生在“已知——新建联结”中记录阅读思考。
学生学习用这种联结,并将这节课所学到的信息增添到自己大脑“文件夹”里。下次阅读相关文本时,又可以进行更多的联结,不断丰富。
3.文本与生活的联结,让阅读生活化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文学形象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作者们也常常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笔下的形象与客观生活联系起来。”[3]搭建课文和生活的桥梁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半截蜡烛》时,提问:“在家中遇见困境时,你会像杰奎琳用巧妙的语言去化解吗?”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涨地说起在家中怎么 “斗智斗勇”。此处文本与生活联结,激发了学生兴趣,构建起开放、活力的阅读课堂,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更深层的激发。
(三)文本与媒介的联结,让阅读“动”起来
1.文本与插图联结,交相辉映
现行教材插图很丰富,它们是文本阅读的直观教具。将文本与插图联结,形象化地挖掘文本抽象的内涵,促使学生以图促悟,多角度解读文本。
如教《舟过安仁》时,诗句浅白如话,五年级的学生对整句诗意是理解的,但是局部对“篙”“棹”两个物象,城镇的学生脑海里对此是空白的。此刻联结插图,能很快解决这个想像空白,让阅读更加可视化。
2.文本与媒体联结,视听盛宴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再现、视频的演示等手段的加入,让文本与之联结结,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更能创建开放活跃的阅读课堂。
如教《火烧云》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火烧云的各种特征及其文本关键词的定格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再体悟文本的魅力。恰当使用多媒体,优化阅读课堂,让学生情感共鸣,激发阅读兴趣。
3.文本与学具联结,激活课堂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以文本为基础,内容的生活化,使得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可以进入阅读课堂,变身“学具”。如教学《活化石》时,文中说银杏树“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扇子。”我拿出了贴满各种树叶的纸,让学生找银杏树叶。而后追问理由,他们马上将文本“扇子”那句进行联结。学具的加入,让学生更直观地增长知识,更主动去阅读,从而促进阅读素质的提高。
三、结论
以联结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创新。在阅读课堂上,加强文本的多维联结,以学生的视角去阅读、去体验、去感知,让阅读的触角伸向各方面,整体提升语文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 阿德丽安吉尔.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7年8月:43.
[2] 赵炎秋.文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278.
[3] 赵炎秋.文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