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学校体育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1

浅谈学校体育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1

作 者:占海龙 (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 33470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占有体育教育主导地位的学校体育,应将体育教育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即要求人才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能适应高速度、高频率、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关心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从而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使其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1.关于终身体育的含义及意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一生都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使之身心愉悦、身体健康,终身受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第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认同。而从事体育锻炼,特别是终身体育能有效的保持人们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终身体育是依据人体发展变化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对人提出的要求,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把终身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教育重要内容,却是近20年的事情。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在我国已形成相当规模,终身体育最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不仅有着直接启迪促进作用,而且也是终身教育内容的扩展和补充。其结构体系甚为宽广,不仅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体育,还包括婴幼儿体育和成人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特殊时期的体育和残疾人体育,包括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是学校、社会各层次、各年龄段体育的综合体。
  2.学校体育的内涵
  学校体育所指的是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学校体育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它对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有其特定的目标 ,那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这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3.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及对终身体育的作用
  3.1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战略重点。体育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体育不仅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品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对学生实行“终身体育”教育的任务。使体育教育、体育锻炼不再是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后就结束了,而且贯穿人的一生。学校体育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从中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及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发展其个性,试想想看:若是一个人在校期间没有打下坚实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基础,当他走入社会后由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压力,更无心思去培养自身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没有兴趣也就不想去锻炼,因此很难成为一个终身体育锻炼者。
  3.2中、小学学校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体育系统当中最基本的,也可以为人们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学校体育注重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初步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技能,并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美的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注重能力的培养,并启迪思维;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已经对某一、两项体育运动有特殊的兴趣,完全能够自觉地去锻炼,已经培养成一种锻炼意识;高中阶段,通过系统的学习,原本爱好运动的学生其运动水平、技术技能已有较大的提高,可以通过运动体会到更多的乐趣,而不仅仅在于锻炼身体了,原来不太喜欢运动的学生也逐渐喜欢上运动了。
  3.3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作用
  随着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终身体育已经深入到社会家庭。通过运动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而高校学生处于身心较成熟的青年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自我意识较为强烈,这个时期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最后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对于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且高校学生相对与中学生来讲,空闲时间较多,学习压力也相对较小,更能够自由的支配时间。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突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4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措施
  4.1注重教学目标,进行体育健康指导
  体育教学目标应把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体育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它是开启学生认知结构,传授知识技能,学习基本技术,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创造发展提供技能,进行创新活动能力开发,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使个体的个性和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体育教学的直接目标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体育健康指导也一样应该得到重视。
  4.2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进行改革
  4.2.1丰富教学内容
  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乏味、枯燥、单一,这种落后的教学内容,是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的,更谈不上什么终身体育意识。因此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体育乐趣,教师可采用一些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体育乐趣,养成自觉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
  4.2.2延长教学时间
  针对大学而言,很多的高校在大学二年级后就基本上没有开设体育课了。国家教委1992年提出大学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也基本上没有落实。对研究生的体育工作更是无人问津,好象到了大二就完成了体育,使终身体育出现了断层,以致大部分毕业生体质较差,终身体育意识淡薄。
  4.3多举行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教学大赛
  比赛应具有一定的规模性,设立较为丰厚的奖项,这样可以开发和挖掘出部分教师的教学创新潜力。集各路教学精英为一体,可以互相探讨、研究、共同进步,更有利于做好学校体育工作,造福与学生。
  4.4多进行体育项目的比赛
  学生平时参加锻炼,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注重自己体育技能的提高。大、中学校园内多举行一些小规模的体育项目比赛,如田径运动会、篮球赛、排球赛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快乐的比赛中得到教育,进一步提高体育知识技能,在比赛中得到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4.5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还要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高校体育在其指导思想上应依据科学的体育观念,促进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终身体育意识。
  4.6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行体育选修课的教学方式
  没有兴趣,就没有习惯就难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的培养,首先应从提高认识着手,通过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再是注重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高校学生中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因此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是关键的一步。要使学生一生都坚持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自觉性。在大、中学里,实行体育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这样便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体育选修课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并掌握某一项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和良好的知识技能,从而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4.7安排教师对学生的课外体育进行指导
  为增强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就必须充分利用课外的余暇时间,来充实体育活动内容。根据笔者个人体验,在上体育课时,由于一起学习的学生爱好的不同,很难使大部分的学生全身心的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直接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和自愿的基础上的,完全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活动的主体有着较强的主观意愿,这时候,若能加派体育教师进行指导,那么学生的体育技术技能更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4.8发挥学校体育教学多功能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并不是仅仅能够强身健体,更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如陶冶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调节心情;追求运动所带来的快乐、振奋、放松感,作为工作和学习活动的补偿和调整,借以转换和调节情绪;甚至可以交朋结友等等。学校体育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白体育多功能的特点,让学生能够从内心去热爱体育活动,积极主动地去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并运用到平时的锻炼中去,最终长期巩固下来,形成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这样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5.结语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运动的习惯是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前提,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2)中学,大学学校体育教育应树立以终身体育为最高目标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全面开展学校体育活动。
   (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最关键阶段是大学时期,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从深化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改革,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最终使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金钦昌主编  高等学校教材《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胡文昕、宋盛林《谈终身体育与体育教学》 辽宁体育科技  2003 .
  (3)马启伟主编   高等学校教材《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4)纵艳芳 《浅谈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四川体育科学 2004.
  (5)付秀华 《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辽宁体育科技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