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时代的发展和创新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固步不前的尴尬局面。因此,国家要提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让国家的下一代接班人从课堂上接受传统文化,进而传承文化。换言之,即是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前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就从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出发,简述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1、以品汉字让学生认识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角落。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教师仔细研读教材,精心策划课程,呈现民族文化的精华,引导学生领悟、吸收。
亲近汉字的造字美。汉字是表意文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系统的“六书”汉字造字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这些造字特点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体会汉字的创造之美,感受汉字的演变之美。如,我在教学生“山、水、田、雨”这几个字时,将表示“山、水、田、雨”的四幅图与四个字的象形字组成一幅完整的风景,让学生从中找出四个汉字,从而在学生享受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亲悟汉字的“形体美”。汉字的笔画形态来自于图画,又美如图画。古人说,汉字之“横”如“列阵排云”,有庄重之美;“点”如“高峰坠石”,有飞驰之美;“竖”则如“万岁枯藤”,有苍劲之美。书法艺术同著名的乐曲、优秀的雕塑或传世的名画一样,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结构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汉字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亲悟汉字的“形体美”,可以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促使学生乐于识字和写字。
2、以传统节日引导学生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对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现在的孩子,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透过教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从传统节日中明国学、懂礼仪。
例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讲一讲重阳节的来历和野史。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其又被称为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从1989年开始,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讲的过程中应该借助多媒体,配合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有兴趣感受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
3、以诵读经典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生活在儒学文明传统下的中国人多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有关立身之本的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忠”、“孝”、“礼”、“俭”等内容,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世代相传。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多散布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篇目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古代经典的诵读,以此作为储备知识,让他们在这些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读物中,向千古圣贤讨教必要的立身之本,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的素养,不但能够把古代文化中美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要开掘其美质,把美的东西传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热爱了,才会去传承。所以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给孩子挖掘一些文化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养成醇厚的道德人格,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实质。
4、以灵活多样的实践,内化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传统文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节日文化都可以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巧借活动拓宽学习空间,增加文化积淀。
如,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乡风民俗及文化生活”的调研学习活动。有的学生收集家乡的有关神话故事和著名景点的图片;有的搜集当地历史名人和故事,有的收集家乡的一些谚语、民歌……开展这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可以使孩子感受家乡文化的内涵,做到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学生们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虽然搜集的资料不多,但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并且通过交流评价,感受到家乡独具魅力的自然和人文风貌。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励,让学生徜徉在古朴而厚重的民间文化里,用手中的笔去书写内心深处的家乡情。
结论
综上,乃笔者个人所见。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远不止于此,但这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形成符合学生需要,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有效方法。当然,传承文化并非要求我们对经典照搬,或者完全故步自封,而是懂得敬畏经典、明白传统文化,敢于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并且能够与时俱进,和我们的现代生活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语文教育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杜娅.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