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情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让我们有能力体验到他人的情感体验之中。如果每个人都富有同情心,那么这个世界便会是友爱温馨的世界,会少很多自私、冷漠、贪婪的行为。但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了一些同情丧失的现象,因此,笔者在分析了同情丧失的可能原因后,从家庭层面及学校层面分别提出了一些预防儿童同情丧失的方法和措施,如以身作则,起好榜样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等。
关键词:同情;同情丧失;预防措施
一、同情的涵义
同情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体验,它弥合了我——他分界之间距离的绝对性,以自我的情感体验参与到他者的情感中并保持与其感受的一致,继而主动地去分享他人的幸福或体恤他人的痛苦[1]。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们凭借自己的想像力站在当事人的位置, 设身处地地想像时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叔本华认为,一切善与爱都渊于同情,从同情可以推论和领悟到世界的本质, 同情是由个体向总体的本质进展的桥梁和归宿,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舍勒认为,“同情” 不是通常所说的怜悯感,而是共同感受和共同情感, 泛指人们对同一情感的分享或对他人情感的参与[2]。总而言之,同情是由真实的或想像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让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的情感体验中, 与之同哀、与之同苦。
同情,通俗地讲 ,其实就是对他人的痛苦、悲伤、不幸的怜悯与体恤, 以及由此引发的帮助他们摆脱痛苦的行为。可以看到,有同情心的人,有着善良之心,友爱之心,利他之心,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处境,抑制或降低自己的攻击行为。显然,如果人人都有同情之心,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少很多自私、贪婪、冷漠与罪恶。
二、同情丧失的预警信号
富有同情心之好,人尽皆知。然而,上周班会课的一幕,笔者不由得惊讶:叙利亚事件的爆发,掀起了笔者沉重的哀伤,也燃起了熊熊的爱国之情。为此,笔者开展了一节以此事为背景的班会课,以图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爱国情怀。然而,当看到叙利亚人民的悲惨生活时,有同学竟然笑了!他们竟然觉得蓬头垢面的叙利亚小男孩可笑!因此,笔者不由得惊讶,这些小学生的同情心哪去了?
环顾周围的种种,会发现,有些学生会因为同学被批评而耻笑,甚至还说一句“活该”;有些不愿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美食,即使对方因没吃早餐而饿得肚子咕咕叫;有些不愿将自己宽大的伞和同学分享,即使雨很大,同学只能淋着雨奔到校门口;有些不愿捐出自己买零食的几块钱,即使被捐助人很不幸地得了白血病。凡此种种,无不揭示了这些学生没有同情心的现象。加上由陈会昌主持的“九五”重点项目《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教育》的调查表明, “学生在道德面貌方面的消极变化较突出的是道德感淡漠, 同情心、怜悯心都比较冷漠”[3]。以及对南京市某些中学的调查, 发现有20%的学生对待同学缺少帮助、关心和信任的积极情感,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3]。这些现象和事例,无不暗示着同情缺失的现象已越来越严重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同情缺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预防同情缺失,预防世界陷入冷漠、麻木、无情的境地。
由于儿童(泛指6-12岁的小孩)的可塑性很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受周围人和事的影响,容易接受正确的教育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而养成不良品行。加之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善良的孩子不会从天而降”[4],“对悲欢的敏感和同情心只能在儿童时代培养,因为在这个年龄段, 心灵对人的苦难和不幸, 烦恼和孤单都是分外的敏感”。因此笔者主要探讨预防儿童同情缺失的方法和措施。
三、同情丧失的原因分析
1.人性因素
孟子曰:人性本善。然而,从本质上看,人终究是自我关注的、利己的。亚当?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里说:由于人性中那些原始的自私的感情, 我们会把自己的蝇头小利看得比陌生人的最高利益重要得多, 由自己的切身利益所引起的快乐或悲伤、渴望和厌恶都远比他人引起的更为强烈。我们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可能将他人的利益看得跟自己的一样重要, 我们甚至会为促进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正是由于这种最原始的自私的情感, 很多人会在面对别人需要同情和帮助的时候, 过多的考虑自身的利益而选择冷漠地对待对方。当然,对于涉世未深、心灵纯粹的儿童而言,纯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丢弃同情的情况还不十分严重,若家长、老师等引导得当,这一因素对儿童的影响便不足一提。
2.环境因素
显然,环境因素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儿童同情丧失的原因更多地源于环境因素。这里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约翰?洛克曾说:“无论给儿童怎样的教训, 对他的行为能产生最大影响的始终是他周围的同伴, 是他监护人的行为的榜样。”他还说过:“儿童在特定环境中成长的过程就是通过经验来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 这种经验是由控制着环境的各种力量决定的。因此, 父母和教师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决定者。”可见,儿童同情丧失与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预防儿童同情丧失的方法和措施
1.家庭层面
父母,从始至终都陪伴着孩子的成长,从始至终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预防儿童同情丧失最关键的一环便是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在此,笔者提出建议如下:
(1)以身作则,起好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伴随着儿童成长的父母,其一言一行,都必然影响着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父母必须先是这样的人。不管是在言行举止上,还是在对事物的看法上,父母都应该时刻表现出友善、同情等优良品质。
(2)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儿童的同情能力
同情,是一种情绪体验,也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培养,如向孩子倾诉自己的情感或袒露心中的感受,让孩子从自己的言语、表情、动作中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并引诱其作出体贴的行为,如下班后回到家,诉说辛苦疲惫,问宝贝能否给倒杯水及捶捶肩等;如让孩子回忆在学校里所见所闻或在带孩子外出时,引导其对周周的关注,诱发其关心、同情他人的动机,如看见环卫工阿姨,引导其体谅阿姨的辛苦,不乱扔垃圾等;如给孩子讲具有丰富感情色彩的故事,引导其理解不同情境中人物的角色和情绪,并问其如果他面临着同样的事情,他会怎么处理等。
(3)配合学校教育
毋庸置疑,对儿童的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等重要,如果二者在某些事情或观点上想相悖,则很可能会造成儿童认知上的混乱与冲突,从而陷入迷茫,不知所措。 例如,老师会教育小孩,遇见老人摔倒,要扶起来,但如果家长认为这有可能被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则会让儿童无法选择,从而陷入认知混乱,无法培养同情品质。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达成一致理念!
2.学校层面
(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其一,可以将校园及班级的物理环境布置得温馨、友爱,如可在班级里养一些花草盆栽,让学生们悉心照料,培养其爱护植物之心;也可在班级里贴一些可爱有趣的墙纸,写出一些温馨的标识语,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爱护班级的公物;还可定期出一些黑板报,宣传一些好人好事,号召大家向好人学习等。其二,定立一些表彰制度,大力肯定、大力宣扬善良之举,明确地让大家知道,只要做好事只要有同情心,都是可颂可赞的。
(2)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品质。品质的形成,不能只通过单纯的说教来完成,必须在持续的实践活动中才可能形成一种比较持久、稳定的道德因素。因此, 我们必须给孩子提供将同情心内化的实践机会, 并且不断强化。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营,因此,有必要将同情心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非单纯地开设一节德育教育课。具体来说,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来提高儿童参与学习的兴趣,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如根据教学内容, 设置故事情境或运用实际事例组织教学活动,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进行角色扮演、问题讨论、实践行动等具体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感受实施同情后的愉悦和幸福。
另外,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实在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自己的同情品质。如去老人院陪伴老人,进入社区帮忙搞公共卫生等。
五、结束语
同情是一种使人更加真诚、更加友善、更加博爱的优良品质,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基础, 是个体道德情感的核心要素。虽然社会上发生了不少同情丧失的事,如老人摔倒了不敢扶,有人被抢了,不敢帮。但所幸儿童的天性是那么的纯真,我们可以从小就培育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成为富有同情心的友爱之人、友善之人,让他们成为改变社会不良风气的人。
参考文献
[1] 黄庆丽. 回归教育中的同情之爱[J]. 教育学报, 2015(5):34-41.
[2] 李飞跃. 儿童同情丧失与学校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3]管贝贝. 小学生同情心发展特点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 范玉华.青少年同情心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