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学工作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班级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要更新观念,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育“如何做人”为基础,以“立志成才”为主线来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关键词:学生;管理;探究
当今有些地方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缺乏生机和活力,其僵化的教育方式令人担忧。应如何实现这一突破,是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如何做好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且繁杂的工程。现在中小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即所谓“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对此,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工作与教育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学工作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班级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管理现在的中小学生这条老路已行不通了,以前的那种家长、老师习惯性的强制性的“说服”,批评教育方法,显得非常僵化。学生已不能接受。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育“如何做人”为基础,以“立志成才”为主线来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结合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下面就笔者谈几点个人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与读者共勉。
一、信心鼓舞学生
随着学校教育环境的改善和社会意识的多样化,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表现出好的、积极的一面,同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犯大大小小、令人棘手的错误。对此教师应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不应对学生冷嘲热讽、挖苦责骂,更不应该大发雷霆,甚至体罚动粗。
每个学生在成长的历程中难免会犯错误,所以教师应该以谈心交流等方式来加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当自己做学生犯错误的时候,难道自己首先期待的不是老师的信任、谅解和鼓励吗?因此,教师应该用信心去鼓舞学生,让他们找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
二、爱心关心学生
爱是教师教育的基石,爱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爱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要有意识地和学生交朋友、谈心,让学生喜欢自己,信赖自己,心中有什么秘密愿意告诉自己,有什么不快和委屈和自己倾诉。所以教师应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和学生成为亲密的朋友。要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比如,要学生在上课铃响之前做好上课准备,教师自己就应做到提前候课;要学生爱劳动,讲卫生,那么教师平时就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能用严于律己的好作风和关心体贴学生的行为,给同学们留下良师益友的好印象。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无限的爱,用自己的爱心去真正地关心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教师都有责任为学生创造条件,给予帮助,把学生带到崭新的天地,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的发挥、走上成才之路。
三、真心打动学生
面对这一群有丰富思想的学生,如何对他们实施班级管理教育,赢得信任与尊重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用真心去打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明白教师是真正在关心和爱护他们。由于受到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发现。
同时,教师还应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心去感化他们,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沟通,沟通多了,就能够了解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现。
四、倾心关注学生
加强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的核心内容。因此,倾心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加强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维护学生尊严,肯定学生价值,尊重学生差异,以乐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要以公平民主的工作作风、友善慈爱的长者风范,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亲疏有别,不厚此薄彼,确保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性。认真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方式、家庭背景、健康状况……既要把握群体特征,又要关注个体特点,既要了解学生昨天“在哪里”,又要预测学生明天“去哪里”,“去的地方”是否与他们想的一致,是否对国家有用。遵循教育规律,抓住教育契机,有的放矢,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对学有困难、处于弱势的学生,以保护自尊、鼓励自信为重点,多关心,常指导,让他们在自尊、乐观、自信状态下投入学习。如,对视听不好的学生,安排合适的座位;对心理自卑的学生,多给精神慰藉;对懒惰松懈、自制力差的学生,加大监控指导力度;对不善言谈的学生,送去鼓励的目光,安排一份班务工作;对作文能力差的学生,提供当面评改服务等等。对学有余力处于强势的学生,以拓展知识视野、创新学习方法、力求最大发展为重点,多引导、常激励,让他们在“我能行”的成就感中产生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紧迫感。如,引导他们读名著、诵经典、涉猎百科知识,体验知识海洋之大;鼓励他们学名人,立大志,历练人生本领,感悟“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帮助他们借鉴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享受高效学习的成功和愉悦,不断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五、恒心感染学生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都是对“恒”字的阐释,启示着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是的,恒心是人们走向成功彼岸的桥梁,恒心是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灯塔,恒心是人们创造奇迹的基石,万事都归结到一个“恒”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项艰苦细致而又长期的思想教育工作。只有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耐心而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思想动向、行为习惯、情绪变化、课堂表现等,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也就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笔者在工作学习中,将恒字牢记心中,无论做什么事都持之以恒,始终如一。早晨六点半,与学生同时到校,课间操每天必到,学生试卷每考必改,学生作业天天批阅,学生思想工作常抓不懈,并且坚持天天学习充实自己。由于坚持不懈、身体力行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有一个毕业的学生聊天时,对笔者说:“老师,如果没有您的影响,我很可能考不上正榜。因为,每当我迟到看到你微笑着让我进教室时,我会暗下决心:下次决不再来晚;每当晚上学习坚持不下来时,就会想到您在平时给我们讲的立志成才、坚持到底的事例,并且会想起您经常说的一句话‘谁坚持到最后,谁会笑得最好’,我就又打起精神继续学习,并且天天如此,直到毕业,而且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学生的话让笔者感慨万千,没想到坚持不懈和一言一行竟然会对他们有如此大的影响。
总之,老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一种换位思考,用“五心”去教育他们,感化他们,让他们明白:学生在变化,老师也在变化。教师要用自己的变化带动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