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知识的传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的每一名学生就包括我们念念不忘的“学困生”而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却一直困扰我们每一位教师,工作十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转化“学困生”的研究,颇有心得,笔者认为应从寻根究源,对症下药、强化巩固三个方面来进行学困生的转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心理成因
一、寻根究源,了解“困”之因
1.心理排斥型学困生
这类学生的表现很多,但主要是缺乏对数学的兴随感与自信心不喜欢学习数学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他们课堂上不积极思考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或者不请教别人,而是马虎应付;布置的练习不做或者随便抄袭了事考试成绩差也若无其事。许多老师常常认为这类学生是学习态度问题甚至是思想品德问题,其实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形成这类学困生并非完全是学生的原因其中也有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评长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教师的误解,责难等等都会严重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2.行为偏差型学困生
这类学生的主要表现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独立完成不注意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使之融会贯通,解题时不能正确灵舌地运用定理。公式死搬硬套,考场上一临时发挥,考后也不注意总结反思为什么会形成行为偏差型学困生呢? 其中有学生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教师的原因。一些数学老师只注重教而忽视学只注意教给学生知识,而不注意传授学习数学的方法,只是布置学习任务。而不告诉学生如何完成这种任务 《课程标准》指出知识的传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的每一名学生就包括我们念念不忘的“学困生”。
二、对症下药,打开“困”之结
1.消除戒备心理
尊重信任,平等对待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消除戒备心理的唯一途径是教师对后进生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迫切期望时,他们将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源自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只有用自己诚挚的爱心去拥抱学生才能真正感化学生,才有可能细致观察正确评价,宽容对待学生们。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原因父母离异而性格内向,孤僻并伴有自卑心理,导致学习成绩落后,教师可以主动找他们谈心。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给他们以宽容的态度,平等地与其交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动员家长主动过问,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有些后进生成绩差,是因为没有学习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指导他们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而且经常督促他们检查自己的目标实现情况,以此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2.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提高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的获取,对一些后进生,要给他们创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课上有所思,有所收获,以情入境真正从思维上参与,从情感上参与。同时积极探索低起点多层次高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学中还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合理定标,分层分组加强辅导,平时布置作业,考查区别对待许多需要帮助的学生不愿动脑思考,一遇问题就问老师和同学。例如,我班的一位同学意志力较差平时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总不能认真思考只想从老师和学生或家长那里寻求帮助,为培养该生良好的意志力,我平时就注重对该生单独进行训练每次教学新课后,我都会把她找来,出一些基本的题目让她能独立地克服困难完成家庭作业,她也可以降低难度,专门练习,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她的数学稳步提升达到的中等水平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学中乐、学中仿和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习能动性培养起来,建立起主动性,效率自然得以提高差生由于心理上怕说不好而不敢开口,我尽量将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这样学困生开口的习惯就会慢慢地养成。时间长了,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习惯成自然,消除了畏惧心理。
三、强 化 巩 固, 远 离“困”之 苦
1.组建班级“师徒”队,对解决学困生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遵循互补的原则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对一”地帮助学困生,利用午间和课间及时关心学困生的学业情况,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有一支优秀的“师徒”队,会让学困生转化工作事半功倍。
2.加强家校联系,增进家长与学生的联系
多利用家访,电访等手段,经常与家长联系,多找些学生的进步方面和家长共勉,提出在校期间由老师督促,在家庭的学习作业靠家长督促,只有学校与家长能够配合紧密,共同的努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取得很好效果就能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障碍及教学策略研究[J]. 陈旺,谢蓉. 考试周刊. 2015(40)
[2]让转化策略扎根学生心田[J]. 汤卫红. 教学与管理. 2007(32)
[3] 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M]. 人民出版社 , 李献林,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