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提倡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是承继课改精神,落实课改精神。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语言素养,语言素养包括语言知识与积累、语言能力、语言修养,这些都需要学生经过体验和实践才得以养成,并不断提升。自主探索的经历,一定能让学生获得的语言知识与积累更扎实;亲身实践的经历,一定能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更有效;用心感悟的经历,一定能让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更潜移默化的滋养。因此,让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积极关注学习经历,追求语文教学的长期效益。 听,摆正心态,学会倾听;说,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读,人情练达,开卷有益;写,抒写人生,大爱永恒。我们语文老师如若再借这样扎实的“核心素养”假以时日对我们的学生“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那我们的学生“听、说、读、写”的修养也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听说读写思;训练
“一位语文老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一听说读写?”我认为这是一个语文老师一辈子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坚持不懈、努力进取的事关语文教育教学的永恒话题。我通过自己二十多年的语文自修学习时的“曲不离口”和语文教育教学时的“拳不离手”的真切体验,在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一“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有些心得体会,借这个机会与广大同仁分而享之。
一、听
摆正心态,学会倾听。无论我们倾听的对象是学生,是同事,还是领导,我们都必须力求做到不仅要听其声,更要听其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倾听中与“学生”交“朋友”,与“同事”结“盟友”,与“领导”成“诤友”只有这样,我们也才能把一个语文老师的心态摆正,我们在语文的教育、教学和教研的实践中也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否则就“曲高和寡”,就会常感慨“高处不甚寒”,就会出现“有劲使不上”,被“拍死在沙滩”上!
二、说
有理有据,合情合理。无论我们述说的对象是学生,是同事,还是领导,我们必须力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懂得谦逊。只有这样,我们的“纵横捭阖”才有人倾听,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更多的“盟友”和更多的“诤友”只有这样,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在我们语文这个阵地上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也才能真正获得“阳光雨露”。否则就“曲终人散”,就会常感同“无人问津”,就剩下“自我欣赏”,久而久之被“边缘化”!
三、读
人情练达,开卷有益。无论我们阅读的对象是“人情”,是“书卷”,还是“社会”,我们必须力求做到不只读懂“书卷”,更要读懂“人情”读懂“社会”。只有这样,我们语文老师读的“人情练达”才是学问: 只有这样,我们语文老师读的“万卷书”也才会大有裨益:也只有这样,我们语文老师读的“社会”也才能真正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否则“学富五车”不过“学究”一个,“开卷无数”不过“踟蹰前行”,最后落个“野渡无人舟自横”!
四、写
抒写人生,大爱永恒。无论我们抒写的是“清苦人生”,是“美梦成真”,还是“灵魂拷问”,我们必须力求做到不只是“凤凰涅梨”,更需要“大爱永恒”。只有这样,我们语文老师抒写的“清苦人生”才会“才情”满溢只有这样,我们语文老师的这一次的“转身”才够“华美”只有这样,我们语文老师的无数次的“灵魂拷问”也才会铸就“大爱永恒”。否则清苦一生就将铸成永恒,“灵魂拷问”也不过“过眼烟云”!
五、思
思,顾名思义,思考,反思。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思考,而且还是老师课后的反思。善于启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语文的学习。所教师必须运用优美的课堂语言去感染学生,挖掘学生的兴趣,激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认真专研教材,并且要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语文领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是一些故事背景。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达到预定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中,文中黄盖提出并亲身配合使用“苦肉计”这部分(课文中没有提到)。巧妙的设计课文的导语,要在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如在《北京》这一课,事先让学生听一遍《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必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对其产生兴趣。可能有些学生就没去过北京,因此也感受不到北京的美丽壮观。
六、结语
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是把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积极地投入到课学中去。在不知不觉中训练学生的基本的语文素葬——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毫无疑问,一个语文老师如若常常注意“听”时“摆正心态,学会倾听”,一个语文老师如若常常注意“说”时“有理有据,合情合理”,一个语文老师如若常常注意“读”时“人情练达,开卷有益”,一个语文老师如若常常注意“写”时“抒写人生,大爱永恒”。我们语文老师心态够好,“情商”够用,“大爱”够大,“境界”够高,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事业才会永恒!毋庸置疑,一个语文老师如若经常书写,写着写着就可能成为“书法家”了:一个语文老师如若经常朗读,读着读着就可能成为“朗诵艺术家”了:一个语文老师如若经常评价,评着评着就可能成为“评论家”了:一个语文老师如若经常演说,说着说着就可能成为“演说家”了:一个语文老师如若经常写作,写着 写 着 的 就可 能 成 为“作家” ....如若这样,那我们语文老师“听、说、读、写”的“核心素养”又何愁不成? 只待时日而己。我们语文老师如若再借这样扎实的“核心素养”假以时日对我们的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我们的学生“听、说、读、写”的修养也自然也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马正平: 《突破的可能: 语文课改探究的学理取径——马正平教授访谈录(上、下) 》,《语文教学通》(太原)2014年第10A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2002年10期.
[2]马正平: 《走向广义非形式逻辑知识观的当代课程改革的构想 ——从写作学、言语学和时空美学进入当代语文课程深度改革》, 第二届“国内外语文教育深度改革的进展与路向高峰论坛” 中国.南京(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