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注重遣词造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它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谓近乎苛刻,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语用
在语用环境下,一些古诗教学忽视了“诗”体,所进行的“语用”训练是机械的,将原本情趣盎然、鲜活灵动的古诗肢解得支离破碎。在古诗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让学生走进古诗,感受诗意,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以一带多,厚实语用积累
古诗词这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中的学习,还应立足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以诗带诗,把相关的诗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古诗的理解感悟,又拓展了学习内容,丰厚了语言积累。古诗词教学的拓展必须精心设计,并非简单地一篇带多篇,以量取胜。而是要深入研读古诗,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特色的基础上,精选有关诗句,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相得益彰。平时我们可从题材、作者、描写对象、抒发情感等方面挑选多首古诗进行教学。如在教学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可以将同样是描写大好河山的《望天门山》引进课堂,课后还可向学生推荐李白的同类题材古诗《独坐敬亭山》,这样一来,突破“望庐山瀑布”这个点,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丰厚了学生诗词的积累。又如在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还可将朱熹的《春日》、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引进课堂,让学生同堂积累描写春光的诗句,通过朗读、比较,相信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诗句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触及到了祖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
二、应对———坚持本色,圆融“语用”之美
1. 语言之美———赋予写作练字的意识。古诗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艺术感染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古人推敲诗中用字的真实写照。在这些诗句中,诗人更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灵动跳脱、贴切传神,使诗意清新隽永、耐人寻味。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触击语言内核,感受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样自然也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表达力,无痕之中播下了“炼字”的种子。请看我校一位教师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片断:1.板书“孤帆”“长江”。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是什么意思?
师:透过一个“孤”字,还让你看到、联想到什么?
2.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两人之间情谊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3.孤帆远去,江水滔滔,看着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说些什么呢?这是一个“孤”字演绎出来的精彩。教师敏锐地捕捉到诗句中的“孤”字,由此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矛盾冲突;再引领孩子探究当时情境下李白生发出来的独特感受,进而品味出两个人的深厚情谊。巧妙的是,教者是以品析诗的语言形式,再锤炼古诗语言的生长点,但并不僵化死板,并没给我们带来支离破碎之感,反而与诗的情趣交融在一起。正所谓:理趣与情趣齐飞,言语与情感共舞。如果教师他自己打不开,又怎么可能引导学生咬开这硬壳呢?古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伟大事物”。如果教师自己都在这一“伟大事物”之外,又怎能教出古诗的“味道”呢?作为语文教师,应自觉加强这方面的修炼,让每一首诗的教学既有“诗性”之美,又圆融了“语用”之美。
2.音乐之美———赋予文字音乐的美感。诗歌与音乐同源。从诗的诞生之日起,它不仅作为一种书面的文艺形式娱乐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文艺形式感染听觉。汉魏以后,虽然诗逐渐不伴乐,但创作者都不约而同地从文字本身发掘音乐之美,仍坚守了它音乐美的质性。节奏,是宇宙中普遍的自然现象,也是诗歌重要的音乐表征,表现为高低、长短、疾徐的呼应。古诗词的音乐美还体现在它的用“韵”上。众所周知,古诗的押韵是在句尾的,句尾总是语音和意义停顿较为明显之处;再加上韵脚,形成了更强烈的节奏顿挫感。于是,构成了古诗令人回味的回环之美。平仄是音乐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就像标有乐谱的歌词一样,音调高低、声音长短,自在其中。这些有规律的平仄交替和重复形成了音调的和谐之美。学生学习古诗词,在读诵中,潜移默化地感染音乐之美,进而滋润自己的语言,不也是语用之功吗?请看,特级教师武凤霞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的片断:1.刚才的歌好听么?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词中蕴含着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你知道是哪几句么?2.指导。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再来试试。3.在一个人的眼睛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有关。你听,作者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吟唱渔歌子)古人写好诗词以后就喜欢吟诵。吟诵很好玩,也很简单,它有一定的规则,每一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是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的字读短一点。至于每一个词语的高低自己做主。在武老师《渔歌子》的课堂里,学生是陶醉的,他们玩味着《渔歌子》独特的音乐之美,玩赏着诗中迷人的风景画面,怎一个“美”字了得!在这沉醉之中,他们深深体验到了诗词节奏、韵律的表现张力。有了这深刻的体验,他们自然也会把这样的美感渐渐地“沉入”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慢慢发酵,他们的言语能力也随之慢慢地生长。
古诗之所以能被人们世代所传诵,除了古诗本身的魅力之外,那就是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孩子有所继承与发展。在这其中,除了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得到熏陶,身心得到陶冶外,教师还要善于抓住语用生长点,引导学生徜徉其中,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用能力。这才是古诗教学真正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王芳利.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6.
[2]张新慧.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对策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