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数学学具四说

数学学具四说

作 者:程村超 (江西省鄱阳县凰岗镇太阳学校 333138)

  许多人说一堂好课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精彩配合,我不然。如今的课堂时代意义变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在不断的创新,不管怎么变,但学具的作用不会变。可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借助学具来讲解,可以使学生较轻松的掌握知识,实现师生教学活动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学生自己操作学具好处多多
  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直观形象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要使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义,必须要借助于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直观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逐步来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这些感性材料只是教师给的,学生没有实践,只从观察中认识,则它的效果远不如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亲自摆一摆,分一分,拼一拼,让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再通过触摸感知,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或是和同学比比角从中得出对角的大小的认识,而是直接由教师操作,学生观察一个角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只会停留在认识角的一个表像,或者说只认识有角这样一种图形,但并不知道它的其他特点,如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直角是什么角,是不是所有的直角都相等……他们会很难空间想像角的变化,如此一来对以后学习钝角和锐角就更难理解了,毕竟角这个特殊的图形不像正方体和长方体一样是个固定的形状,它是可以随意变化的。
  二、学具是解决数学抽象问题的好助手
  每次的教学比赛或是随堂听课,都能听到专家评委和老师们称赞上课老师运用的教学手段丰富、新颖,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作用,体现了学科整合的时代教学理念。教师们上课已不再只靠多媒体教具,课堂上看的多的是学生们动起了手,自己摆弄学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探究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根引路棒,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这时候学具就成了学生的学习工具,成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一位教师教《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后,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并能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现再解答,由此“倍”的概念就被学具表现出来,一目了然。这节课通过多媒体和学具的有机结合,抽象的和逻辑性强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也体现了让学生从玩中学的教学思想,而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
三、学具有利于学生探究新知
  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的都是希望学生能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习能力,开发自身智力,如果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来理解并掌握知识,确实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到了基本的学习方法,还使他们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动手,肯于动脑的习惯。想像一下如果教学中没有恰当的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建立概念,理解算理,那么又会有多少同学真正理解一个数学概念的意义,一个定理的用法,一道算式的用途,他们也许只是机械式的套用。倘若让学生操作学具无疑会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例如进行《认识时间》教学时,课堂上没有一个实物钟,学生手上没有一个钟的学具,这节课该如何设计还真是一个问题,难道光看课件上的演示就够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应该让课堂走进生活,那么学具就是连接的桥梁,学生通过制作一个模型钟,再观察它的组成部分,可以牢记钟的各部分名称,区分长短针的作用,了解钟面上大格和小格各代表什么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感知秒针在不停地走时分针和时针都是会走的。一节课的重难点全体现在学具的操作中,课堂的氛围也是活跃的,整节课学生都在实践操作中探究新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方式。
  四、学具比教具演示更胜一筹
  动手操作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密切关系。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小学生在操作时,手指尖的触觉引起的刺激能迅速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兴奋的前提下,产生积极思维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应该重视学具操作中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弄清算理 、建立数学抽象概念,启发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概括公式、法则等。实践证明:学具操作比教具演示的教学效果更胜一筹。小学一年级教材中就已涉及简单的图文应用题,虽然有丰富的图片为依据,但如果教学中加入一些可以随意拿动的物质,能使学生理解上更现实,更能把握题目意思,如教学“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我就很喜欢用实物来替代繁琐的语言,课前我就准备了很多类型的图片,有水果、蔬菜、动物,球类等等,同时也布置学生带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同类物品的东西(至少带五个),这样课堂就成了一个临时的小商品市场了,学生们看到这么多色彩丰富又可爱的图片兴趣一下子高涨了起来,我模拟了一个购物的情境,先挑两位同学从老师的商店里分别买同类物品任意件,然后把各自的商品展示出来(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其他同学观察,再提问,由于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比一比”的内容,学生们对谁多,谁(下转第31页)(上接第30页)少的概念已经很清楚了,所以他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并且说出“谁比谁多或少”的问题,这样就很直接的引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接着就是解决难点,到底多多少或少多少是如何判断的呢?这个时候我让学生上台演示,你是如何判断多多少或少多少的,学生们的想法很多,有直接数数比较的,有对照比较的,还有同时拿走同等数量的两样物品然后看谁多出来,多几个……通过实物操作学生对概念理解得很透彻,一下子就能把握的很好,再接下去就是同桌为一小组,自己动手操作巩固新知,有了这些会动的学具,课堂也变活了,也体现了玩中学,乐中学。
  学具操作的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动口陈述,动脑思考,总结新结论,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学具操作,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满足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