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深化生命的含义、关注生命也是今天的语文教学的重点。但要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却绝非易事。他不仅仅需要的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用更多的心思去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给予学生关爱。同时也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吃透教材,结合教材内容,深刻地依据文本中所传递的理念来剖析生命的价值和内涵,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本文笔者就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解读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生命健康教育。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文教学;生命意识;安全教育
绪论
正如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多年来,应试教育束缚着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简单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机器”和“容器”,严重扭曲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失去了生存和受挫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父母的一句离家出走;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和嘲弄而自杀;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生活的不顺意而跳楼;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课堂就走进游戏的世界、走进网络这个虚拟世界。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真的有静下心来思考原因吗?笔者曾经多次问过自己到底是什么让现在的学生变得如此脆弱?我想除了环境,还有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吧!如此,作为语文教学者的我们,应该要对此引以重视,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生活意识。
1、让学生看到生命的成长过程,明白生命的不易
现实中青少年不体谅父母,不赡养年迈的父母、虐待父母甚至杀父弑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场景让人心酸,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我想与青少年缺乏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理解不透有关系。对此,笔者就综合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来让学生认识生命的起点,感受生命的不易。
比如,教学《春》一文时,开篇所写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以及“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这些原始文本,无不展示着生命的气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结合了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绿草如茵、花木峥嵘、春风拂煦的美好画面。同时也让学生息息品味文本,感受那生命的蓬勃生长。
除了《春》还有《济南的冬天》,这一类文本无一不是透漏着生活中的自然生命。笔者在教学前的设计目标就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等。而讲授文言文同样可以设计情感目标,例如《陈太丘与友期》:讲诚信,知错就改;《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话要有技巧,说话方式要委婉等。这样,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积累,同时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感受到生命的不易,从而懂得了如何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2、让学生看到生命的情感,读懂生命的价值
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看到生命的起点,感受生命的不易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读懂生命的价值,从而才能够自愿对生命倾注情感,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价值。对此,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诸如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体验式教学等等,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切的感受情感,体悟生命。
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笔者始终以父亲的“背影”作为意境构图的中心,先后四次经行点染与刻画。第一次在开头,离乡20多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描写父亲送“我”上车后,还特意为我买一包桔子,他艰难地爬上月台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第三次写“背影”的隐没。第四次是结尾,“我”手捧父亲离开人世的来信,深深怀念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就像一块礁石,一次次撞击着作者感情的浪花,显示着感情回旋腾挪的流程。在充满凝重滞涩的惜别情韵的意境中,淋漓尽致地抒写着父怜子、子爱父的热切深挚的天伦之情。同时,通过欣赏刘和刚的《父亲》这首歌,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触动学生对生命的思索,不断引导学生去想像和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
3、让学生看到生命的外延,学会珍爱生命
不能走出课堂的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新课改推行的今天,无论哪一学科教学都应该构建生活化教学,都应该让教学从课堂走向课外,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语文教学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自然不能例外。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也需要从课堂走进生活。只有去生命中切身感受,才能真真切切的体会生命的不易和生命的价值,也才能够看到生命的厚重。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很注重这一教学方向,时常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趣读,经常给他们推荐作品,如《简爱》《水浒传》《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教学了《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后,推荐给学生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让学生明白:虽然自己现在可能看似生活中的一只“丑小鸭”,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历经坎坷,最后会变成一只“白天鹅”。如教学《再塑生命的人》后,让学生读贝多芬、张海迪,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饱含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和无比眷恋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从而也引发学生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从而真正愿意开始从自身出发,学会去珍爱生命。
结束语
众所周知,学习语文的过程本就是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和心智的健康发展的过程。语文强调生命的价值,倡导尊重生命,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基于此,作为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精彩,感悟生命的可贵、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去珍惜生命,为生命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晓岚.让语文课堂充盈生命意识[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1,(6).
[2]鲜子英.语文的生命[J].科学咨询,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