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社会进步,离不开创新。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切实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重点要关注语文教学设计的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新课改理念中还提到,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课程意识,即课程再创造能力。这里提出的课程再创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课本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一句话,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创新。总之,要搞好新课程指导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弘扬个性,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上苦下工夫,在教学设计的创新上下功夫。在这里,我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谈谈在这一方面的一点浅显认识。
一、创新教学设计首先要求教师个性化地处理教材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教学有个性,有创造精神,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必须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灵魂,泯灭了个性的语文教学,就没有了语文学科精、气、神。
固定、单一的教学风格,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每位语文教师要在课前潜心分析教材、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分析学情;圈点勾画,抓住重、难点。独具个性地研读教材、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特色鲜明地设计教学环节,安排课堂结构。
教师对教材感受真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寻思路,领略意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百个语文教师也有一百个不同的理解。有个性的教师能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对重点难点“重锤敲击”,对次要处则“轻轻叩击”,甚至忍痛割爱。同时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在熟视无睹中发现教材的闪光点,大胆地加工剪接,把教材变成最优化的教学媒介。
二、创新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求知欲是创造的原动力。而没有好奇心、求知欲自然就阻塞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语文教学设计中合理的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的有效途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语言描述、人物对话、借助电教手段等。同时,从学生耳闻的新鲜事导入新课,对学生有吸引力,有神秘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内容去寻找揭秘答案。
学生对阅读材料本身产生兴趣,是研究、理解它的内在动力。激发兴趣是阅读第一需要。那么如何才能引奇激趣呢?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巧设导言、制造悬念,强化刺激、引发好奇。
例如,我设计的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先玩一个智力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老师出示几个词语,然后你根据这些词语来猜人名,你需要的词语越少,你就越厉害,谁想尝试一下。水利工程师-唱反调-文艺全才-美食家-乐天派,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由此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定然会被调动起来。
此外,还可以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讨论与表达个人观点的兴趣。课堂是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主战场,要营建一种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创见,开展交锋讨论,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在没有有形的压制和无形压力中,尊重学生,与学生说成一片。在讨论中较多展开某些不同意见的正面交锋和激烈的辩论,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即可造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有助于认识的逐步深化。比如,我曾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针对荆轲刺秦王的举动、鸿门宴上刘邦的作为展开过许多次的讨论,学生反响强烈。
三、创新教学设计要求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打破思维定势
创新思维往往源于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的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开门的钥匙。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唯书”、 不“唯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当然,发展质疑,摆出问题,对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和训练的过程,要从养成质疑习惯开始做起,教师还应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并引导学生解决质疑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它渗透到学生的方方面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像更是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作文。比如,在鉴赏古代诗词时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像。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比如,在针对现状讨论前人提出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很多学生就针对现实社会中的现象提出了不一样的认识。
四、创新教学设计还应让反思始终伴随教学设计
“行成于思毁于随”,只管教书而不去反思,时间长了,那就真的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了。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我想,教师不仅能在反思中提高的,也能在反思中得到发展。反思是新时代教师进步的基础,反思应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不同教学阶段入手,贯穿整个教学设计的始终。尤其应多思考自己在教学评价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要善于总结,做一个真正“会思考”的教师。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在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创新能力。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应该从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切实提高教学设计的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