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犹见古人对道德的认可。章炳麟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也可见道德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且重视道德和法律,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懂得约束自己,如何做自己。但是如何提升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却是我们一线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现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优化道德与法制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道德与法制;信息资源;策略
绪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学工具。面对在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思政教师应当正视网络信息化的价值与作用,积极利用网络信息化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方式与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合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才能进一步将道德与法治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对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应用信息技术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课堂实效性具有重要。
1、善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补足生活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中有很多案例都来源于生活,而且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数也都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示范和模拟作用,可进一步促进学生生活体验和感情的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受到感染和启发,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财产属于谁、留给谁》,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个典型案例,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被告、原告和证人,组织一堂模拟法庭的课程。其中有许多内容需要多媒体课件及时给予学生案例提示和引导,从而确保学生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仿佛身临其境,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体验财产所有权案件的法律法规、实施背景、原因以及结论,快速掌握财产所有权的相关法律法规所适用的范围及条件。
2、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会更加积极和努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例如,教师在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常都是采取对历史典故进行讲述和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但是这些典故缺乏一定的时代气息和较为生动的情节,而且这些典故与现代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使得学生无法理解民族精神,导致学生的代入感偏低。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没有激发出来,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学习会感到枯燥,不喜欢这些内容进而不愿意去学习。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吸引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神舟飞船发射事件或是让学生观看《超级工程》纪录片来讲解民族精神。在充分见证了中国的不断崛起,以及在崛起时那种震撼和气魄,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族精神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3、合理搭建虚拟平台,促进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的多元互动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与课堂,课本的内容与课堂的交流固然很重要,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积极利用新的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具有新意和亮点,也会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许多学生懂得人生会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应当自暴自弃。为了使学生们有更近一步的提升,学会遇到困难时如何解决困难,我们可以在班级的微信群里发起了“遇到挫折该怎么办”的交流探讨活动。学生们的反响非常热烈,有的学生说:首先我们在心理要正确地认识挫折,要从两个方面来,一方面挫折确实可以在当时为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一些麻烦,带给我们打击或者是一些损失,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挫折也是生活中的一个台阶,只要我们可以迈过去,那么挫折不仅没有带给我们损失还会使我们更加坚强。还有的学生说,我以前遇到挫折只看到了它不好的一面,以至于影响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我明白了,在挫折面前,我们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我再也不悲观地看挫折了。也有学生说,面对挫折不仅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还应当在平时就了解战胜挫折的正确方法,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应当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样就会走很少的弯路,还有我们可以培养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通过班级微信群这个虚拟的平台,更加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科学的引导学生走进网络世界,强化学生的辩证思想
教师应联系现实生活,借助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引导学生进入网络世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理解与掌握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登录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在网络上找一些与朋友之间关系有关的资料,然后采用放视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视频内容为:对待朋友友善和对朋友粗鲁的举动的对比,通过这个,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朋友的重要性。接下来,为了使学生们将礼仪贯彻到自己的意识中,我们又可以“习礼仪”为主题,安排学生们亲身编排小品来表现对礼仪的理解。这样,学生们更加懂得了朋友间礼仪的重要性,最终,以“晓礼仪”为主题,再次结合课本为学生们普及礼仪知识,使学生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思考,以使其真正地渗透到行为中去。
通过对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的利用,使学生们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思考,使学生们接受新知识的同时,思路也更加清晰,形成自己价值体系。
5、掌握信息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5.1 资源的选择要注意时效性
根据初中道德与法制与社会热点紧密相关,时效性强的特点,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资源,使其具有时代感。我们可以按照道德与法制课的内容和特点,站在时代的前沿,及时了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适时的添入新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只有具有时效性的信息资源,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制的兴趣,才可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体现信息资源的价值所在。
5.2 资源的选择要有适用性
信息资源铺天盖地而来,只要上网搜集,就会得到多方面详尽的相关资料,但这些资料并非都是有助于教学的,所以我们必须严格地筛选。否则大量资源的堆砌只会造成课堂上看似热闹活泼,学生很感兴趣,而实质上是分散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思维的集中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因此,在选择信息资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其适用性,避免造成适得其反的教学现象。
5.3 资源的选择要注意辅助性
信息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兼备,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过分强调信息资源在课堂中的作用,而忽视文本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的课堂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四处游荡”,课堂缺乏实效性,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不利的。
我们选择的信息资源永远是“绿叶”,目的就是衬托教学目标这朵“红花”的,在我们进行备课的时候,信息资源的甄别和整合要永远服务于课堂文本内容教学这一主题,做到有主有次,以教学内容为主,切忌喧宾夺主。
5.4 资源的选择注重连续性
我们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事例论证法,即用材料来说明一个知识点,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材料选择很好,也很能说明问题,但是,材料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有时候甚至毫不相干,这样的课堂教学可能就会显得结构松散,节奏不紧凑,课堂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对学生来讲也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跳跃度大,思维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因此,选择的信息资源一定是具有连续性的,才能契合教学内容,辅助课堂教学。
6、总结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思辨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信息化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极佳的路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对学生有更加多维的、立体的教育效果,更有助于学生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范红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信息化教学实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5):168-170.
[2]廖倩.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04):127-129.
[3]韦少雄.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4):89-92.
[4]张佳佳.我国中学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5]梁久.论中学道德法制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J].2000(1).
[6]邓小红.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0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