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古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古诗也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古诗,大多是传诵千古的经典佳作。可我们日常的古诗教学,通常都是按部就班地让孩子们枯燥地读,读后背诵。就这样师讲,生听,师灌,生记,模式过于单调、呆板。在新课改的热潮中,我们该如何把单调的古诗词教学上得有情趣,让学生喜于学习,便于记忆,是我们一线教师当前思考的重点。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吟诵;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作为一线的老师,要想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我们的束缚,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不外乎朗读、背诵、翻译这三个步骤,常使得优美的古诗被我们讲解得支离破碎,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学生背得多,忘得快。
如今,站在教育前线的我们已是黔驴技穷,孩子们也已精疲力竭。每到古诗教学,教师都只是用老掉牙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枯燥地读,读后背诵。其间,孩子们始终被作为一个容器,在缺乏引领的课堂上,不断地受压,大量背诵。渐渐地,我们都忘却了学习古诗的真正目的,迷失了学习古诗的正确方向。到底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们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课本里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从古诗词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笔者发现在日常教学中,死记硬背的方式既抹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古诗词积累的效果又不佳,使得小学诗词教学一度陷入困境。教育学家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如何激起小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呢?
由于诗词与音乐是同根同源的,是相辅相通的。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在这一背景下,古诗词的讲解可以更好地与音乐联合。音乐能触发人的感情,也能借曲融情。学生在音乐的带领下,能树立正确的情感观与价值观,更好地步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与苦闷彷徨。
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心理特征,他们对旋律优美的音乐特别感兴趣,而恰巧古诗词又极具音韵美。因此,多读多诵是必要的,若适当结合音乐进行背诵那更是能体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由此,我想到了用音乐与古诗教学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唤醒孩子们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那么我们应如何利用音乐开展小学生古诗词教学呢?
一、击节诵读
古诗词都有很强的节奏感,朗读时可以通过节奏的变化来传达感情、烘托气氛。用较快的节奏表现热烈、紧张或恐怖,用较慢的节奏表现宁静、沉闷或凄凉等。为了突出节奏,可以采用打击乐器伴奏的方法。课堂上可以击掌,可以踏地,可以轻叩课桌的方法进行诗词的朗诵,会起到烘托气氛和增强记忆的效果。
每首古诗都有它固有的节奏,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体会中找到。击节诵读就地取材,简单易行,敲敲打打,乐在其中。
例如在《咏柳》一诗教学中,在诵读前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先试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七言古诗,经过孩子们的亲手拍打,试验出用最普通的“——”断句拍更合适,更优美。再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适宜用“二三”断句拍,读来更琅琅上口。 《毛诗大序》中说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孩子们在击掌轻叩时,身子随着律动左右摇摆,劳逸结合两不误。
总之,每首古诗词都有它固有的节奏,让孩子们在敲敲打打中背诵古诗,简单易行,乐在其中。
二、吟诵法
《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当中所列几种方式,现在我们有多少人在使用呢?再如《墨子·公孟》中亦有“诵诗、弦诗、歌诗、舞诗”之说,令我们难以想像的是古人的学诗方法竟有这么多。其实古人的学诗方法并不算是高深莫测,其读文字时都会依着固有的调式来念。私塾先生在教学生读书时,其实就类似教学生唱歌,这也正是我们印象中古人摇头晃脑读诗的原因所在。他们的学习不像现在,内容详尽却枯燥乏味地讲解后,让学生记下诵读的诗文,而是依照诗词固有的旋律,依着一定的调式“唱”出来,像这样诵读和吟咏合起来就是吟诵。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不妨试试用这种古老的吟诵法。
某年我有幸在参加省学科带头人培训时,聆听了富阳市特级教师陈琴老师的《诗经中的木瓜》的吟诵教学课,它不仅打开了我那一扇堵塞已久的心门,更让我瞬间萌发诸多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新思考。
陈老师讲授的内容是《绝句》,她的高明处在于,在讲解此诗颔联和尾联时,通过“西岭”而穿插复习了此前学过的《七律?长征》,通过“东吴”复习了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既温故,又适时调节了一年级学生疲累的神经,使课堂始终情绪高昂。而最后对杜甫草堂的简要介绍,又带着孩子们吟起了《陋室铭》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你仔细揣摩,会发现学生尽管不见得理解诗意,但是他们所复习的每一首诗无不紧扣本课的学习内容,正可互相参读、互相阐释。整体设计如春日潺潺流水,轻盈、灵动、自然,自由随性,浑化无痕,让我叹为观止。
回到课堂中,我将陈琴老师的吟诵法进行了一番尝试。上课伊始,我给孩子进行了吟诵示范,孩子们,一听我的腔调,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接着也跟着我怪声怪气地唱了起来。趁孩子唱在兴头上,我陈琴老师课上的录音给孩子们听,孩子们更是竖起耳朵认真听着。孩子们越听越喜欢“老师,这就是吟诵呀?真好玩!”
我趁热打铁,先简单地给孩子们介绍格律诗。教孩子们分清基本的“平仄”音——一二平三四仄。吟诵的规律就是:平长仄短入声急,依字行腔气要匀。另外,告诉孩子们,诗词中并非每个字都要按“平长仄短”来读,可适当地根据诗词的感情而变化。
如:《望洞庭》这首诗中:湖→光﹎秋↘月↓两ˇ相﹎和(“湖”是入声字,但由于是在第一个位置,可长可短,“月”字必须很分明,读得短而清楚。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二字都是仄声,但不可以都读得一样长,“谭”字要吟得长,“面”吐音清晰且短促,“无风”的重音落在“无”字上,并收得有停顿感。
古体诗的吟诵不一定非要严格遵守格律诗的规则,调式可以自由些,现代音乐的成分可以相对重一些,但依字行腔还是必需的。
通过一段时期的练习,学生不仅爱上吟诵,而且能牢记吟诵过的诗词,很少有记错的。
三、配乐朗诵法
中国既是诗的国度,也是诗歌朗诵的国度。中国古代诗的创作与朗诵是相辅相成的。配乐朗诵诗词是我们继承国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将音乐和古典诗词内容结合,把文字转化为有音的语文艺术的活动,它更能表达诗词中优美的意境。
日常学习中,孩子们在无任何媒介的情况下朗诵一首古诗词时听着总是意境未有且早已枯燥厌烦。这时,音乐就是最好的载体,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很快进入诗词意境并且很快记住诗词和悟出诗意。所以,在朗诵时可选择与诗文内容或情感相符的伴奏音乐,让孩子们伴着音乐朗诵。
如:《枫桥夜泊》这首诗,为衬托幽静、冷清的气氛,可选择流畅、缓和的二胡配乐,更易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孤寂心境;而《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体现的是极其阔大恢弘的意境,可选择马头琴配乐。在诵读《忆江南》时,可选择韵味十足的古筝曲;在朗诵《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可配上箫声。
音乐不仅拉近了朗诵者与诗词间的距离,更让孩子们重回令人陶醉的摇头晃脑古人式读法,唤醒自己那颗沉睡的心灵。
四、已学曲调填词法
用已学歌曲协助孩子吟诵和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是带领学生步入诗词意境的俱佳媒介。
我班在每日的晨读课上必先唱一首古诗。往常总是让孩子们单调地齐读几遍,再自由背诵,总有些孩子背不下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哼哼哈哈地会唱许多当下流行的歌曲,并且再难的歌词也能很容易地唱出来。
三年级下学期,我给孩子们推荐了电影《城南旧事》,孩子们对电影中的插曲《送别》十分感兴趣,于是,我特地找出歌曲给孩子们听了几遍,几乎全班孩子都会唱了,并且歌词一字不差。由此,我萌发一个想法,何不投其所好,让孩子们用熟悉的歌曲来谱唱古诗词呢?
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征集了许多孩子们喜欢的歌,再进行筛选,找出全班都会唱的简单歌曲,自己先进行谱词配唱,我发现《新年好》这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最万能。
在早读课上,我在黑板上出示了孩子们从未接触过的较长的汉乐府民歌《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看到这么长篇幅的诗,孩子们个个面面相觑,表示不敢挑战。我还是鼓励孩子们进行尝试。果然15分钟后,没有一个孩子能完整地背诵整首诗。
在孩子们信心跌落低谷的情况下,我抛出了这样一句话:“我有一个妙招,保证我们全班43位同学都能在15分钟内将这首诗完整背下来。”话音刚落,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喊道:“什么妙招?这么绝……”说完,都向我投来怀疑的目光。
“《新年好》这首歌,你们会唱吗?”“会!”孩子们信心十足地叫嚷着。“那你能不能将这首诗的词带入《新年好》的曲子里唱出来呢?”一说完,孩子们马上兴致昂扬地咿咿呀呀唱了起来。过不了5分钟就有一个男生举手,表示已经会唱了。我便请这个孩子进行了第一次试唱,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就这样,我带领着孩子连续唱了五、六遍后,问: “现在你们能背唱了吗?”除了记忆力特别差的同学外,其他孩子都纷纷举手,信心十足地表示会背了。于是,我请全体孩子起立背对黑板,一边拍手一边背唱,“青--青--园--中--葵……”
虽然由于没经过特地排练,孩子们音准不那么到位,但是个个声音铿锵有力,唱得十分快乐。看到这样的场面,我感到特别欣慰。
再如上学期,我班还进行了古诗谱曲唱歌比赛,孩子们自由选择古诗和歌曲进行配合演唱,孩子们个个都“积极备战”,自信演唱。一次比赛下来,孩子们演绎了将近30首谱了曲子的古诗,原本一些快被淡忘的古诗重新回到了孩子们的记忆中。
五、古诗新唱法
如今,许多由古诗词改编的歌曲或古诗词谱的曲传唱于大江南北。如:童丽的《黄鹤楼》、《梦江南》、《春江花月夜》、《月满西楼》等歌曲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也给许多古诗词作曲成歌,深受儿童的喜爱。我想这样的创作也是谷建芬老师为传承中华古诗词的一个重大贡献吧。将已谱好曲的古诗词带入课堂,更能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年级下学期,我布置孩子们自学小才出现的苏轼的千古佳作——《水调歌头》。由于诗词篇幅长,所表达的情感复杂,孩子们在背诵上犯了难。为此,我特地选了一节班会课进行学习。上课伊始,我播放了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她婉转动听的歌声和歌曲动听的旋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孩子们陶醉于音乐中,并跟着轻轻唱了起来。在连续听了两遍后,我向孩子们提问: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地说道:我看到了广寒宫;我看到了嫦娥;我感受到了诗人孤寂的内心;我想起了我远在异国他乡的妈妈……就这样,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似乎已悟进了诗境,悟出了诗意,在不知不觉中背下了整首词。
中国的古诗词浩如烟海,风格各异。我还挑选了一些不同曲风的歌曲,如:《弟子规》、《三字经》、《咏鹅》、《春晓》、《静夜思》、《虞美人》、《但愿人长久》、《满江红》 、《江南》等,一下课,就利用多媒体进行轮流播放。这时候,孩子们有的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唱,有的一边欣赏旋律一边看书,还有的会随着音乐律动轻轻舞动。久而久之,孩子们基本都能吟唱这些古诗词了。
音乐是开启人类感情大门的钥匙。将音乐引入古诗词教学中,这是新课改大背景下,运用多媒体设备优化古诗词教学的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诗词与音乐相辅相成,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把深层次的诗意与优美的旋律结合起来,将文字与音相融合在一起,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音乐之美,更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择音乐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更能使课程授教更加丰富多彩,使古诗词教学“水到渠成”,自然成就了一“曲”新月白,一“诗”暮山青。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陈琴,华一欣.《经典即人生》[M].上海:中华书局,2011.
[3]王 力.《诗词格律概要(增订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4]周公旦.《周礼》[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5]崔增亮.《小学古诗教学研究》[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李剑清.《毛诗大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