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谈高中生物课外实验和趣味实验的开发与研究

谈高中生物课外实验和趣味实验的开发与研究

作 者:吴静静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第二中学 235100)

摘   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学也需要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为教学的目标,高中生物需要将课堂研究性学习与课外实验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好生物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课外实验的参与程度,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外实验;课堂研究性学习

高中生物要将课外实验与课堂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从生物课外实验与课堂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出发,提出了促进课外实验与课堂研究学习的有效对策,以更好地推动高中生物学科的发展和高中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 开展课外实验的意义
1.生物新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并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学好科学知识。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很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实验;同时结合教学的需要,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生物学习环境。通过实验为学生展现生物现象和过程,正确地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使学生有效去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智力。
2.开展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教学很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领略自然科学中的和谐与美好。适当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生态学时,当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一定认识后,如果组织学生利于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如:玻璃瓶,清水,泥沙,小鱼,小虾等自制小生态瓶,观察各种生物的生存情况,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人认为实验操作能力不在高考考查的范围内,因此到了高中阶段课外实验就没有必要继续开展了,否则会影响学习成绩,其实不然。高中阶段的生物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生物课上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生物中不少概念、原理都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
二、 开展课外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开展课外实验应紧扣教学内容。在高中阶段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活动的内容尽可能结合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如果脱离学生实际,要求学生完成太复杂的实验项目是不可取的,学生的实验如果经常完成不了,这样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失去信心和兴趣。例如,学习果酒的制作后,让学生利用葡萄作葡萄酒,他们会很有兴趣。葡萄酒制成后,同学们相互品尝,交流,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知识的能力,还使学生始终保持探究和创造的欲望。
2.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实验。课外实验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老师对课外实验只是简单的布置,他们对实验可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参与的积极性不会很高,活动就可能不了了之,很难持久开展下去。因此,开展活动之前,要做好动员,让同学们积极报名参加。然后把参加活动的同学分成几个实验小组,每一个小组指定一位组织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同学为小组长,小组长是教师与实验小组联系的桥梁,每次要开展实验活动,教师把实验课题通知到各小组长,由各小组长制订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组织本组成员讨论,教师对实验提出注意事项,对实验的方法提供技术指导,然后由小组长去组织和进行实验。
三、促进高中生物课外实验与课堂研究学习相结合的有效对策
1.课外实验在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课外实验也应当重视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不能单纯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进行课外实验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让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步骤的确定,对整个实验过程负责,要重视实验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一节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树叶中色素的含量和种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过程的设计,指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以进一步研究不同颜色的植物叶子中所含有的色素的种类和含量。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菜市场和植物园找到几种不同颜色的叶子。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到实验室中准备器材。最后通过适当的分组,让学生根据制订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鼓励,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2.精心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引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生物实验教学往往受到地域性条件或时间性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实验结果。教师必须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实验准备,并提前制订实验计划,根据地域性和季节性的条件对实验过程做出调整。同时,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也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实验准备,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要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者实验结果遭遇的失败对实验过程进行调整。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使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基础知识、培养探究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多次实验、反复操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行为,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率,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发挥。
3.重视课外实验的可行性,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课外实验和探究性学习都强调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分析,要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找出符合生活、生产实际和科研需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分析,因此,生物课外实验和课堂探究性学习都要立足于实际社会生活制订研究课题。例如,面对不断严重的环境问题,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境空气污染监控”研究;面对不断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影响”课题等。
四、 结语
实验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一个良好方式。通过合理的安排与开展高中生物课外实验(趣味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促使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生物科学技术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
参考文献
[1]王乾阳.浅谈高中生物课外实验和趣味实验的开发与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