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调查及解决对策研究——基于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石泉村的调查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调查及解决对策研究——基于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石泉村的调查

作 者:丁颖洁 甄梦雪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就业乃民生之本,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从长远来看,关系到我国 “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中国城市化的质量。本文基于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石泉村的调查数据,采用定量研究模型,分析失地农民拥有的人力资源,社会关系网,补偿因素等对其劳动力市场就业状况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年龄分布、受教育情况、收入来源、职业分布和就业渠道五方面。结果发现,当前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质量偏低,收入偏少且不稳定,就业渠道少,缺乏稳定性。因此,改善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关键在于失地农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脱贫攻坚;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解决对策

一、有关理论
城镇化进程理论——曲线理论,由美国的学者诺瑟姆提出,此理论把城镇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始阶段,第二阶段加速阶段,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城镇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第三阶段,即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比大于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稳步前进。《中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失地农民的概念界定为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农民的统称[1]。失地农民的产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部分群体。从已有的文献看,目前我国的农民失地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农转非速度太快,土地征占规模过大,失地农民群体扩张;二是对失地农民补偿过低,不足弥合他们的长远生计;三是失地农民再就业去向选择有限、再就业困难[2]。部分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群体,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因此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显得更为紧迫。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入户访谈为主要调研方法,实地调研了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石泉村。石泉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地处南昌市城东,属典型的“城中村”。最早征地于60年代到70年代,历经多次土地改革,于2016年8月实现农转非,成为典型的“城中村”。目前常驻居民人口达到390户,1000余人。调研过程中共发出400份问卷,回收361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315份,有效率为79%。
1.样本数据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涉及劳动适龄人口220人,未就业人数有70人,占比32%。调查区域内中壮年劳动力富余,有维持生计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未成年子女比例大、老龄人口多,面临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的生活负担,就业压力大。未就业人口中老龄人口居多,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为54%;职业分布中部分家庭依旧在从事农业活动,大部分选择在本地工作,依靠出租自家多间或单间房屋为生计,或是在城市中从事建筑临工、保安等工作,及从事销售类等其他工作。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其他职业分布中,以从事交通、建筑、环卫保洁三项为主要行业,行业竞争能力不强,以体力劳动为主。90%以上的农民主要是通过自寻职业或者熟人介绍解决就业,而政府安置和其他途径情况占比不到10%,就业途径较为单一。

表1.样本分布情况表

三、失地农民就业制约因素的计量检测
3.1变量设定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可发现其问题集中在工作质量低,就业稳定性差,从业范围变化大及缺少福利和保障等问题,因此本文选择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收入来源、职业分布和就业渠道等因素作为自变量,选取职业声望工资收入,就业稳定性,工作满意度作为因变量,经过SPSS24.0建立模型进行分析。
3.2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是收入来源渠道较少,收入缺乏稳定性。农民家庭成员的就业情况较征地前后的变化有:征地前,农产品种植是其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结构单一。而征地后种植面积的大量缩减,现有的耕地收入不能满足家庭的开销,家庭成员外出就业的情况愈发频繁,打工人员比例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征地后的主要来源集中在工资收入(48%)和房屋出租收入(36%),而务工及租房市场受现实影响较大。
二是从业范围变化较大,职业稳定性较差。农民就业层面集中在司机、建筑业零工以及环卫保等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工作上,并且是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有众多的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季节性影响,收入来源没有保障。
三是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对其就业层次影响显著。文化水平程度农村从业人员对新鲜事物接受的能力,年长农民群体整体缺乏对新事物、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新的劳动技能以及各种就业培训活动缺乏热衷度,而是固守自己传统的劳作习惯;青年一代的失地农民虽然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但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没有太多的关注。
此外,就业人员工作满意度较低。在接受调查的就业人员中,大部分人员表示对自身工作满意不高。其中,主要最主要集中在工资水平、工作环境两大方面。
四、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启示建议
1.提升失地农民自身,削减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
从理论层面上讲,失地农民所处的就业现状属于“结构性失业”,即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需求和供给产生结构性的矛盾,造成某些维度需求上供不应求,某些维度的供给上供大于求,从整个就业横向的角度看,寻求就业机会的群体数量高于需求数量有的甚至等同于需求数量,造成所有寻求就业的人员没有得到合理的配比,缓和的关键在于提升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质量及其就业竞争力,失地农民层面需要转换角色, 更新观念, 主动寻找就业门路, 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增强自身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社会转型的能力[3]。
2.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制度及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引导
完善培训机制可从三方面着手:大力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分层次展开及合理利用第三方资源,并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在实施培训时,应联合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和失地农民。首先政府可以在企业内进行技术的培训,也就是政府选择老师和教材,在企业内边教学边实践。在进行培训时要注意实用性,根据某县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并且结合某县当地的企业发展现状。
石泉村在改革早期,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进行补偿,但和邻县南昌县的补偿政策却有所差异,同样是修路,被占用责任田的家庭,该村有部分年龄层并没有被纳入养老保险范畴。由此,可完善在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如依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生活水平对于土地被征收的农民建立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失地农民城镇社会保障长效机制, 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 以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后的养老、医疗等问题, 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4]。
3.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转移,丰富就业岗位,实现“走出去”
在石泉村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与省内建筑公司签订合同,在村委会办公大楼附近建造了面积12万平方米、27幢共933套农民公寓楼,供农民居住和店铺的出租,这些都是可取之处。但该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大部分集中在当地,就地转移的达64%,外省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仅占36%,且第三产业服务业低于第二产业。建议调整就业结构和就业观念,尽量扩大就业面和就业岗位,使不同素质的劳动者发挥应有作用,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除了发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拓展现代物流,大型仓买,边锁经营等新兴服务业,以及运用互联网+模式,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扩大机遇,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开辟新渠道。
参考文献
[1]丛旭文. 中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 李倩. 消失的村落,存在的农民[D].中国农业大学,2014.
[3] 何艳冰,黄晓军,杨新军.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适应性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7,36(02):226-240.
[4] 丁琳琳,吴群,李永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03):16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