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基础上引出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定义作出说明。指出在商业银行存在的前提下,影子银行开展本质与贷款相同的“类贷款”业务的原因以及必要性。接着将影子银行进行划分成两类,区分于是否有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参与其中,并分别对其展开论述。
关键词:影子银行的定义;产生原因;信用创造;货币创造
2007年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以及随后由其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打破了美国维持了75年的金融稳定,还引发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然而,此次危机的发生并不是源自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而是一个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相关却有显著不同的“影子银行体系”。
影子银行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考利在22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上提出来的,主要指的是,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与传统、正规、接受央行监管的商业银行体系相对应的金融机构。由于理解视角不同,不同学者和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界定并未达成统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结了三个标准:第一是从参与实体来看,指的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与银行相对应金融机构。第二是从实施活动看,系指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活动。第三是从创新化市场来看,指的是证券化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
影子银行体系和商业银行体系一样,将社会上的资金短缺者和资金盈余者联系起来,不同于商业银行体系的发放贷款机制,影子银行体系是通过创新各种不同的金融工具来实现的。
那么在商业银行贷款体系存在的前提下,影子银行体系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首先我们讨论美国影子银行的原因。第一是由于货币政策目标和金融监管框架的不一致性引发的金融创新是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市场上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政府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即提高市场利率。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受到《格拉斯-斯蒂格拉法》和Q条例的限制,商业银行存款存在利率上限。市场利率作为存款人的机会成本,当市场利率大幅度上升时,存款人的机会成本随之上升,这样就导致存款人有充分的动机将存款取出,从而导致大量银行存款从商业银行流出。第二是数量众多且资产数量不断增多的机构投资者推动了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机构投资者需要投资于投资期短,流动性好,安全性强的金融资产,而市场上现存的金融资产无法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巨大的市场需求导致了影子银行的产生。从中国来看,第三,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负债杆杆比有一定要求,而且对于存款还需要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受限,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商业银行有动力进行金融创新。并且我国的现状是,商业银行总是愿意将贷款发放给国有企业,因为有国家作为保障,也愿意贷款给大企业,因为大企业偿还贷款能力更强,违约概率更低。而对于那些高新技术企业或者是小企业,由于风险巨大,商业银行不愿意对其发放贷款,导致这些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而这些企业拥有巨大的贷款需求,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因而,影子银行便产生了。
我们将影子银行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以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的影子银行。指的是银行以规避监管和贷款限制等目的,以不规范的会计记账为手段,通过创造信用货币为企业融资的业务。实际上是银行开展的“类贷款”业务,本质上与银行贷款是相同的。在资产扩张、创造货币的同时创造信用,满足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但却没有记录在贷款科目下。
经济主体包括货币当局、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和居民和四个部门,其中商业银行是唯一具有货币创造的部门,在其发放贷款时,增加借款者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同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增加,在实现信用创造的同时,实现了货币创造。这是银行在缺少法律监督的情况下,减少资本消耗和逃避金融监管,将原本存在于贷款项目下的某些科目转移为其他资产科目或者表外业务,同时在负债方创造等量存款货币。这些资产或者表外业务实质上是银行贷款,其创造信用的原理跟银行通过贷款创造信用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及银行增加某类资产,同时在负债方增加一笔存款,这笔存款就是信用货币。与贷款创造的信用货币相同,两者都是为个人或者企业提供资金需求,前者通过不规范的会计记账方法,将贷款转移到了非贷款项目,逃避金融监管。
第二类影子银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间在银行之外独立开展的,通过货币转移为企业提高融资的业务。主要表现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不作为银行通道的情况下,将募集的闲置资金转移给实体经济借款人的行为。在此过程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是信用中介,信用规模增加而货币数量不变信用创造是通过货币结构调整,即资金从投资者转移给融资者来实现的。例如,当信托公司不作为银行通道时,信托公司从居民处募集到大量资金,并且将其作为信托贷款贷款给企业。当信托公司入账时,负债方对居民的信托资金增加,资产方信托公司的货币资产增加。当信托公司将资金发放时,资产方货币资金减少,同时信托贷款资产增加。上述过程在银行入账时,表现为资产负债表上居民的存款减少,企业的存款增加。由此可见,这一过程体现的是资金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货币供给总量并未发生改变。
影子银行在实现金融创新、促使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本身也积聚着大量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政府机构在不扼杀其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大监管力度,使其处在政府的监控下创新,防止金融危机的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