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浅谈非传统货币政策

浅谈非传统货币政策

作 者:陈紫瑶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本文从非传统货币政策概念的提出出发,探讨了其内涵特征和政策工具,分析了其实践和效果,提出了非传统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下一步货币政策制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传统货币政策;内涵与特征;实践;借鉴意义

一、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内涵特征与政策工具
非传统货币政策起源于“大萧条”时期,但真正开始实施则始于2001年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1990年代,为了抵御经济泡沫破灭所带来的长期衰退,提高通胀水平,日本央行多次下调政策利率,直至“零利率下限”。在政策利率触碰“零利率下限”后,日本货币当局开始转向非传统货币政策,以量化宽松为主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就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
(一)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定义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非传统货币政策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政策施行环境来看,非传统货币政策可以定义为央行为了摆脱零利率下限约束与货币政策传导障碍所采取的经济干预措施,央行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规模与结构和未来利率预期,避开了利率无法进一步下调的尴尬窘境,使货币政策在零利率环境下生效。
(二)非传统货币政策的特点
对比传统的货币政策,非传统货币政策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金融系统与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修复利率传导机制、向特定部门注入流动性等;二是突破“零利率下限”或直接干预长期利率,甚至塑造利率期限结构;三是解决经济、金融、实体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达到宏观政策的目标。
(三)非传统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经济体作为非传统货币政策先行者和主要参与者,先后实施了前瞻性指引、量化宽松和负利率政策为主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危机后,中国面对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国内经济新常态和货币政策转型,中国央行创设了以满足金融机构日常流动性需求、抵消外汇占款流出、“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的结构性货币政策。
二、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实践
金融危机后,中国面对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国内经济新常态和货币政策转型,采取了非传统货币政策中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中国与欧元区同属银行主导型金融市场, 因此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欧洲央行非传统货币政策实施
2008以来欧洲央行推出长期再融资操作政策调整、资产担保债券购买、主权债券购买等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来应对(1)名义利率面临零利率约束(2)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流动性陷阱与金融机构惜贷。2013年之后欧洲央行实施的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来应对后危机时代出现的低通胀率、高失业率和经济增长迟缓并存现象 。
欧洲央行的长期再融资操作政策调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固定利率充分分配项目为主的机制调整,包括满足所有拥有抵押品的商业银行对主要再融资操作和长期再融资操作的资金需求,扩大合法抵押品的范围,下调主要再融资利率,延长长期再融资的期限等。第二类是具有结构性的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该政策放大商业银行向欧洲央行借款额度。资产担保债券购买项目的购买对象是资产担保债券。欧洲央行希望通过两轮资产担保债券购买项目提振资产价格, 降低风险溢价, 恢复银行间信贷市场。主权债券购买包括证券市场项目和直接货币交易项目两类, 涉及在二级市场上购买主权债券, 主要目的是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主要指2015年初宣布的扩展资产购买项目,其动因主要是为了应对欧元区不断加剧的通胀率下降现象。
(二) 效果评价
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欧元区非传统货币政策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首先,非传统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有赖于财政政策的配合。但在欧元区,一些国家长期以来的高福利政策积累了大量财政赤字,造成公共债务不可持续, 失去了进一步扩张财政政策的空间。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效果非常有限。其次, 非传统货币政策对价格水平的影响程度在事先难以衡量,过度宽松难免造成通胀,但在全球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如果扩张力度不够,又可能造成通货紧缩 。欧洲央行2008-2013年间在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方面一直较为保守,结果使欧元区经济至今仍饱受通缩之苦。最后,欧元区的非传统货币政策是当政策利率面临零利率约束时, 央行通过扩张资产负债表使市场充斥超额准备金的政策行为。但利率水平越低, “流动性陷阱”现象越明显, 可能影响非传统货币政策的效果。
三、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未来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实践中, 中国货币当局应当借鉴包括欧洲央行在内的发达国家央行的经验, 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作用, 更加有效地打造利率走廊、控制金融风险、实现定向调控。
首先, 引导经济转型和结构性调整有赖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 不能过度依靠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宜过多。一般来说,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越单一、清晰, 越有助于形成货币政策锚, 从而更好地引导市场预期。虽然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肩负着配合财政政策, 助力结构调整的任务, 很难实现单一目标, 但在实际操作中, 仍应以维护物价稳定作为主要目标。从长期来看, 推进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才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 对货币政策不宜过度依赖。
其次, 要提升央行公信力和透明度。中国央行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方面的信息公开程度非常有限。央行透明度会直接影响信号渠道的效果。诸多实证研究都发现,信号渠道是结构性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之一,央行通过政策宣布向市场释放的信号能够显著改变市场预期,从而影响资产价格。中国央行一方面有必要加强信息披露, 提升透明度;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在实践中谨慎对待政策宣布, 避免不必要的市场波动。
此外, 还要明确界定结构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政策当局最好首先明确界定政策的中介目标, 再根据这些目标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欧洲央行的非传统货币政策虽然种类繁多,但都是以明确的中介目标为基础的,包括向银行流动性、特定市场的风险溢价与资产价格、特定市场利差等。近年来, 中国央行连续推出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其中介目标是否明确是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靳玉英,张志栋.非传统货币政策解析——以美国的该政策实践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2010(10):11-20.
[2]刘澜飚,尹海晨,张靖佳.欧元区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7(03):35-44.
[3]卢超. “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