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期以来,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管理人员的一项民生问题,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充分满足人们“病有所医”的需求,在公立医院推行“供给侧改革”体制已刻不容缓。介于此,本文就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公立医院改革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对解决现有的医疗问题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民生问题
0、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供给侧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方向,即实现高效供给,完善供给结构,提高医院服务质量与医疗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医疗服务需求。公立医院改革的本质就是体制改革,即降低政府干预、优化价格结构,增强供给结构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只有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本质,调整好政府管理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才能在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真正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加强人才培养与临床建设
总之医院提供需求与供给的对象主要是人,是对人才的需求与病人的服务。医院的临床科室集中反映了医院技术的整体问题,并且也是决定医院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高低的关键。目前民营医院飞速发展、大数据医疗、互联网医疗日益壮大,新时期服务业发展将会催生新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公立医院更应该提高临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协调发展。并致力打造自身的特长,以提高医院的临床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创建专门的临床科室,提供特色的专项服务,以达到创新改革的要求,实现医疗与科技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公立医院的改革离不开对人事管理与培养机制体制的构建与完善,为顺应国家政策要求,且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积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除此之外,高级医疗机构与基础机构相比本身就有着特殊的优势,这是造成人才难以调配过于集中问题的原因。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是以公立医院为基础开展的资源配置与提供服务,并没波及到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所以,公立医院有义务向基层机构传输经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才,或者派遣专家前来讲座等,潜移默化的提高医疗的整体服务水平,使得所有的医疗服务人员都掌握丰富的知识,且在日后的工作中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库[1]。
2、转变服务方式,优化职业环境
以供给侧为基础的公立医院改革需突出其社会性与公益性,转变以往的服务方式,积极摒弃落后的服务理念,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在新时期医疗改革体制下医生不再是公立医院的专属人,也不再是其“固定资产”,而是可共享、可流动的社会资源。所以改变服务方式,引导医生多点服务,积极鼓励新生资源的发展,进而达到优化医院资源配置与患者分流的双重效果。并且以点带面提高了医疗市场竞争力,增强公立医院的危机感。突破看病难问题的第一步,完善医疗服务流程,构建高效、便捷的医疗路径[2]。彻底改变以往挂号诊疗的方式,大大减少了就诊时间。实现了与现代科技的共同进步,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平台,帮助就诊者打破以往的诊疗方式,通过便捷的网络平台比如手机自主挂号等,设立网上就诊、咨询、康复等体系,使得医疗服务更加方便、高效,进而凸显了惠民主义。加大力度发展远程就诊服务,积极发展网络远程服务模式,引导基层人们科学就医,通过高效的信息技术来服务于群众,彻底解决群众看病难的后顾之忧。
3、加强医院资产的精细化管理,规范成本管理
医院进行医疗服务的基础就是固定资产设备,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是确保医疗服务水平与服务态度的重要途径,对固定资产进行专业化与标准化的管理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统一质量标准与操作流程,严格按照规划标准进行资产管理,这是达到规范成本管理的必然条件。加强精细化管理包含固定资产与应收账款的精细化管理。首先是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严格规范固定资产的购置、存放与出库流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医院资产进行实时管理、记录。其次是对医院应收账款的管理,严格把控应收账款额度,确保金额的正常运转,防止应收账款不及时而造成资金链断链的情况[3]。另外还需规范成本管理,结合医院财务管理标准将财务预算、核算等纳入成本管理范围之内,有效融合固定资产与成本管理。实现规范成本管理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目的,明确每一项成本的去向,进行实时监控,进而有效提高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
4、调整收费标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在供给侧制度推动下,公立医院必须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调整以往激励政策的评价机制。结合时代发展现状合理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或者适当降低相关医疗卫生收费标准,以便于更多的患者接受卫生服务,从而充分发挥医院的公益性作用。另外对于目前的薪酬体制也应进行适当调整,将服务质量纳入薪资考评范畴之内,降低诱导问题,防止卫生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还需给予医院管理者充分的自主权,真正达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首先政府机构要给予医院管理者适当的权利,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现状,按照工作人员的具体表现作出裁员与招聘决策。需特别注意的是要加强对医院管理者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多种方式,比如收入公开的模式加强审核,严禁出现腐败现象。此外还需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才作为医院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积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了目前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新时期医院管理者要对人力资源进行人性化与科学化的管理,只有这样才可确保与医院的人才培训要求相吻合,进而达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5、完善分级诊疗体制,调整医院规模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要求公立医院完善分级诊疗体制,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分级管理就是根据疾病的难易程度与轻重缓急进行分级管理,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负责不同疾病程度的治疗,通过双向转诊或者基层首诊的方式。此外,还可设立全科诊所,以便有效的缓解医疗压力,让患者能够及时的接受治疗。但就目前来看,这一措施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机构应积极构建医疗服务人才队伍,设立分级医疗保障体制,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这样便能有效的进行分级诊疗。此外还需结合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医院规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公立医院如果规模过大将不利于管理,甚至还会影响到医院其他内容的管理,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医院应积极调整其规模,政府机构要加以调控,确保与当地的服务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公立医院的财政压力。
结语
总而言之,要提高医疗体系的供需水平,就必须加强医院改革,尽快制定符合医院实际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调整公立医院的供求关系,对于平衡供求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玉霞.新医改背景下论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政策和建议[J].时代金融旬刊,2014(10):226—228.
[2]颜锦江,姜浩亮,程永忠,汪贤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医院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和 DEA 模型[J].财经科学,2016,(09):112-123.
[3]许清安,阮景昊,薛红红,梁煜,万崇华.大数据挖掘应用在供给侧改革和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卫生软科学,2017,31(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