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优美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初接触古诗的第一学段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对学古诗普遍有畏难情绪。笔者试图打破传统的“读、讲、背”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元朗读初感美,融情入境内化美,妙引书法表达美这三个步骤,一步步渗透“美”,引领学生拾级而上,感受古诗之美,激发学习之趣,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关键词:古诗教学; 朗读; 情境; 书法
一、多元朗读初感“美”
朗读犹如古诗的催化剂,读得好,就能现出古诗那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来,就能让静止的景物就动起来,情活起来,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感性的世界。所以教师须紧扣诗歌的这一特征,通过有梯度的设计,引领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拾级而上,感受声音文字里透出的韵律美,为进一步理解文本铺上温润的情感底色。
(一)音律诵读,感受节奏之美
古诗“平上去人”四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变化体现出其具有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把音律引入诵读,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朗读古诗,则能更好地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引发诵读之趣。然而现代汉语中许多字音已不同于古音,若过于拘泥格律,则难度太大。需从实际出发,将平仄音律简化,让学生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为准,读音为一声、二声的归入平声,三声、四声的归入仄声。读法是: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
(二)古曲吟唱,感受古风之美
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读,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咏,歌也,吟,呻也。所以充分诵读之后,就是吟唱,“唱”最能打动孩子的心。
吟唱的基本要求是做到字正腔圆。无论是用普通话还是用地方方言吟唱,都要求吐字清晰,发音明朗。此外还须准确把握诗人的写作背景,唱出诗中的内涵韵味,唱得饱含深情打动读者。唱诗需要音乐的配合,选曲应与诗歌的情调吻合,旋律应高雅古朴,简单易于吟唱。上海市北蔡中心小学的戴建荣老师在教学《回乡偶书》时,就和着古曲《阳关三叠》的旋律唱诗。学生在舒缓的韵律中,随着老师的引领,轻轻吟唱,深切品味着“家”,细嚼着“回”。不仅唱出了诗的韵味,更唱出了诗古人的情趣,浓浓的古风扑面而来。
二、融入情境内化“美”
(一)引导想像,感悟“美”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像力培养的黄金时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把已有经验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产生强烈的主观感受,获得审美体验。在曼妙的意境中,学生走进了诗歌,走进了诗人,真正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获得情感共鸣!
1.“插”图补白:课文中的插图多为水墨画,色调单一,场景单调,与第一学段儿童的审美不符。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想像与诗歌链接,给插图进行补充,从而勾画出更丰富的形象。还可在补充插图的基础上再进行写话,将观察与想像,将想像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2.过电影:教师通过描述诗意,让学生从诗中找对应的诗句;或教师读诗句,学生根据内容来闭目想像画面,是为“过电影”。在闭目想像的过程中,学生的灵魂在诗歌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个人的审美体验与教材文本实现了“无缝对接”,享受着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幸福。
这种“过电影”的方法是窦桂梅老师经常使用的,它能有效地将学生的阅读体验转化为审美想像。这是一种“朦胧而舒心的快乐”,而这份朦胧的快乐正是引导孩子乐于进入“阅读的森林”的金钥匙。
(二)适度拓展,丰厚“美”
在入情入境的欣赏、表演与绘画中,孩子们对古诗所蕴含的情感已有了一定的体悟。此时,再引入一些资料进行适度拓展,则会更好地丰厚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之美,进而引导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1.穿插资料,丰厚情感。在体会意境时,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背景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疑难。如教学《赠汪伦》一诗时,学生很难理解“桃花潭水”的那一番深厚友情,此时适当地引入李白与汪伦相结交的小故事,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中情感的深入体会。
2.拓展古诗,丰厚积累。引入相关诗歌进行一些对比性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意境。
3.读写结合,丰厚意境。第一学段的古诗,大多是写景叙事之作,只要稍稍想像,都可以将其改写成景物片段或故事小品,如《绝句》、《回乡偶书》等都可以。这实际上是由读到写的转换,这对学生写话能力的提高有着现实意义。同时,改写古诗对升华古诗的意境也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巧搭平台展现“美”
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好探究,善模仿,乐表现,喜展示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多渠道多手段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被动练习向主动学习进行转变,进而实现古诗教学的目的。
(一)诵读中展示韵之美
叶圣陶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在一遍遍地诵读古诗,画演情境,感受意境之后,学生对整首诗的印象已由最初的朦朦胧胧,到越来越深刻。此时出示历代书法家对古诗的书法作品,让学生试着辨认并诵读。学生会在一遍遍地赏读作品,感受书法艺术之美的同时,将古诗的每一个字词也内化于心了。至此,背诵积累已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种美的享受了。
(二)绘画中展示意之美
“诗中有画”是古诗的一大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来将抽象的意境具体化、形象化,以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深入体会诗中意境,领会诗人的所思所感。
在诗配画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诗歌特点,采取全诗或部分诗句配画的方法,让作品更加灵活、个性化。
综上所述,将“美”渗入小学第一学段的古诗课堂,可以引导初接触古诗的孩童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厚土上放飞心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朱光潜.谈美书简[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
[3]朱光潜.诗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